勺嘴鹬

勺嘴鹬學名)又名匙嘴鷸,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僅在極少數的凍土層地帶上繁殖,並在東南亞濕地過冬。在2007年的一次由國際鳥盟進行的統計中,勺嘴鹬的數目可能少於100對,IUCN紅色名錄將其保護現狀由瀕危提升到極危,是今年內8種被提升到極危程度的鳥類的其中一種。

勺嘴鹬
非繁殖羽
繁殖羽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鹬科 Scolopacidae
属: 滨鹬属 Calidris
种: 勺嘴鹬 C. pygmaea
二名法
Calidris pygmaea
(Linnaeus, 1758)
異名
  • Platalea pygmea Linnaeus, 1758
  • Eurynorhynchus pygmeus (Linnaeus, 1758)

分類學

這物種由卡爾·林奈在1758年,在其《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一書中首次介紹,並命名為 Platalea pygmea[2]。但在1821年由斯雲·尼爾遜(Sven Nilsson)分類到目前的一個屬並沿用至今[3]。現時勺嘴鹬屬於鴴形目鷸科內的一種涉禽,但將涉禽歸到鴴形目本身就是鳥類DNA分類系統的一大缺陷。此外目前將勺嘴鹬看成是勺嘴鷸屬內的單屬種雖然合理,但不管是從它奇特的形態適應特徵或表現出歧異的DNA序列中去判斷,勺嘴鷸都應該從其相近的種族中進一步的分別出來[4]

外觀描述

頭部素描

勺嘴鹬外表上最獨特的地方在牠那湯匙形狀的嘴,但在野外不易辨認,體長一般達14至16cm。繁殖中的成鳥頭、頸及胸均為紅棕色並帶暗褐色縱紋。上身主要為黑色,有皮黃色至淡赤褐色的羽緣。非繁殖季中的成鳥體色沒有紅色,反之然上身換上淡褐灰色及在覆羽上有白色羽緣。下半身為全白,腳黑色,虹膜為褐色[5]

勺嘴鹬在與同伴溝通時會發出從低聲的皮聲到顫動的灰聲。求偶鳴唱時,則會間歇地發出嗡嗡聲及漸沉的皮-比-比啼囀聲。雄性也會透過演示短距離的盤旋、打轉及急速邊鳴唱邊下沉的飛行技藝以達致求偶目的。每年六到七月間於凍土層的海岸地區築巢,喜在長有苔蘚、矮柳及草的沙地,或在湖泊及草澤邊等築巢。進食時把嘴深入泥中,一邊前進一邊左右移動頸部。翅長98-106mm,嘴19-24mm,嘴尖左右寬10-12mm,跗節長19-22mm及尾長37-39mm[6]

棲地及活躍範圍

這種鳥僅在俄羅斯東北地帶的楚科奇半島上及沿著堪察加半島的地峽附近繁殖後代[5]。每年冬天來臨前,牠們就會於太平洋的西岸進行遷徙。經過日本北韓南韓中國,最後來到牠們過冬的東南亞地區。多個東南亞國家均曾錄得勺嘴鹬來訪的紀錄,包括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5]

現狀

最近一次由國際鳥盟對其重要繁殖地──俄羅斯的楚科奇半島的調查顯示,現時全球僅餘下少於100對[7]。對比起1970年,仍有近2000到2800對[8],2000年數目下降至1000對,2005年僅餘下少於400對,每年的個體數目均急速減少。如整體情況沒有改善,勺嘴鹬將可能在未來數年踏上滅絕之路。研究認為牠們數目急降的主因包括繁育生境及遷飛過程時中轉站的破壞。其中位於南韓重要的一站──新萬金防潮堤近40000公頃的大型填海計劃所破壞[5][9]。而每年亦有為數不少的勺嘴鹬在中轉站當地被捕獵[10]。此外,全球暖化導致牠們特有的繁殖地──凍土層的減少也影響了牠們可繁殖後代的機會。

現時其中轉站當中受保護的地區包括中國的盐城、香港的米埔濕地及位於印度的卡利米爾角奇爾瓦湖[5]。一隊專家研究團隊在緬甸的其中兩個海岸找到至少84頭勺嘴鹬,表示當地是其重要的度冬區。國際鳥盟除密切注視該兩片濕地外,並希望研究出勺嘴鹬過冬中轉站的所有地點,以保護這種鳥類[10]

自2011年起,英國野鳥和溼地信託(The Wildfowl & Wetlands Trust, WWT)開始針對性地進行人工繁殖的工作。為防止它們進一步滅絕,它們分別在2011年11月及2012年7月期間,從俄羅斯的極北地區將鳥蛋帶到英國位於告羅士打郡的保肓中心進行繁殖。兩年間共27尾幼鳥已從這中心中孵化。這項活動將一宜持續,直至在其南遷路程上的各個站點的保育工作均順利開展為止。[11]

参考文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極危級別的原因
  2. (拉丁文) Linnaeus, C. . Holmiae. (Laurentii Salvii). 1758: 140. P. corpore supra fusco, subtus albo.
  3. Nilsson, S. . 1758: 29.
  4. Thomas, Gavin H.; Wills, Matthew A. & Székely, Tamás (2004): A supertree approach to shorebird phylogeny. BMC Evol. Biol. 4: 28. doi:10.1186/1471-2148-4-28 PDF fulltex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upplementary Material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3年8月2日,
  5. . Species factsheet.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6. Hayman, P., J. Marchant and T. Prater (1986) Shorebirds. Croom Helm.
  7. Spoon-billed Sandpiper -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載國際鳥盟,2008年5月20日查閱
  8.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8-03-06].
  9. RESTORE Saemange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載RestoreSaemangeum網站,於2008年5月20日查閱
  10. . Birdwatch. [200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0).
  11. WWT. . [2012-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6).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勺嘴鷸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