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老街

北埔老街位在臺灣新竹縣北埔鄉,其範圍包括北埔街、廟前街、南興街、城門街,街區內有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北埔慈天宮等古蹟,為新竹縣的著名旅遊景點。其特產有靠秋季九降風製成的柿餅、柿乾以及芋仔番薯月餅,而另稱「膨風茶」的東方美人茶與客家擂茶亦頗有名氣。[1][2]

金廣福公館
天水堂(姜秀鑾住處)

歷史

北埔慈天宮

北埔鄉與旁邊的峨眉鄉寶山鄉舊稱「大隘」,為平埔族中的道卡斯族的社域,此地到清道光初年仍未被漢人開墾。清道光六年(1826年)淡水廳同知李嗣鄴計畫開墾竹塹城東南山區,便在石碎崙設置隘口、招募民丁駐防,同時命令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繼續在南橫崗頂建造隘樓,以縮短番界。但由於設隘墾地成本不小,姜秀鑾便向同知李嗣鄴提出改用募集資金成立墾戶通盤經營的方式。而在提議通過後,由竹塹西門總理林德脩各募十股,以「金廣福聯扮社」[註 1]為總墾戶之名。林德脩留在竹塹城裡處理衙門公務與會計事務,而姜秀鑾則在現場監督狀況。[2]

在姜秀鑾的率領下,墾民們從竹東進到北埔盆地後便興建了金廣福公館為拓墾基地,之後便向埔尾、月眉(今峨眉)、獅頭坪等地開墾。在此期間,姜秀鑾也在北埔的西、南、北三面種植莿竹為牆,建四座城門。而到咸豐年間時,今北埔、峨眉、寶山三鄉的土地幾乎都已開墾。[2]

金廣福的墾務在進入日治時期後宣告解除,但北埔仍然熱鬧不減。此地在當時設有茶葉試驗場,由於所產茶葉大受日本本土歡迎,所以一時工廠林立,直到1964年茶葉大王姜阿新的公司倒閉為止,北埔的茶業才衰落。而除了茶業之外,北埔的繁榮還得利於附近的煤礦,然而在礦藏枯竭後,北埔也跟著衰落。之後因為原在北埔街上的北埔鄉公所遷到中山路,以及臺三線拓寬等因素,此地幾乎完全失去昔日商業盛況,不過由於客家風味小吃與老街懷舊風潮,使得此地轉為觀光勝地。[3]

特色

北埔街區因是基於拓墾目的發展起來的,所以住屋十分緊密以達到防禦效果。該街區的重心分別是金廣福會館與當地信仰中心的慈天宮,慈天宮以東的建築多為土埆厝,是早年墾民的住所;以西的部分多為長條型街屋,其第一進多為兩層樓高,面寬三開間,是地方情勢安定後才建設的地區。[2]

慈天宮前的北埔街到南興街口這一段,過去稱為「上街」,而從南興街口繼續到北埔國小這一段則稱為「下街」。[2]

註釋

  1. 「金」指官方,「廣」指廣東籍墾民「福」指福建籍墾民。

參考來源

  1. . [2018-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4).
  2. 沈文台. 二版一刷. 台北市: 貓頭鷹出版社. 2006年3月: 88-91頁. ISBN 986-7415-90-6.
  3. 黃沼元. .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6年4月: 104-109頁. ISBN 957-28031-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