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鄉
峨眉鄉(臺灣客家語海陸腔:ngo mi hiongˋ;四縣腔:ngoˇ miˇ hiongˊ)位於臺灣新竹縣南側,東與北埔鄉相接,北與寶山鄉毗連,西側及西南與苗栗縣頭份市、三灣鄉、等三鄉鎮接壤,為新竹縣以丘陵為主體地形的鄉鎮之一。土地總面積46.8010平方公里,佔新竹縣土地面積3.20﹪。人口組成以客家族群為主,同時也是全國客家人比例第三高的鄉鎮(僅次於苗栗縣三灣鄉和頭屋鄉),客家人約佔全鄉人口比例95%[1]。此鄉及關西鎮部分地區以四縣腔客語為主,有別於新竹縣大多地區以海陸腔客語為主。
峨眉鄉 Emei Township ![]() | |
---|---|
鄉 | |
上級行政區劃 | 新竹縣 |
舊稱 | 月眉 |
區劃 | 6村86鄰 |
政府 | |
– 鄉長 | 王增忠(峨眉鄉鄉長列表) |
– 行政機關 | 峨眉鄉公所 |
– 立法機關 | 峨眉鄉民代表會 |
總面積 | 46.8010平方公里 |
平均海拔 | 162 米 |
人口 | |
– 總數 | 5,388人(2021年1月) |
– 排名 | 12 |
– 戶數 | 2,087戶 |
郵政編碼 | 315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04110 |
毗鄰 | 寶山鄉、北埔鄉;苗栗縣頭份市、三灣鄉、 |
網站 | http://www.hcomt.gov.tw/ |
![]() 峨眉鄉位置圖 |
歷史
峨眉鄉原稱“月眉”,係因峨眉溪曲流凸岸之半月形沖積河階而得名。日治時期1904年調整部分行政區域,將月眉改為峨眉並沿用至今。峨眉鄉在新竹來自大陸廣東移民漢族先民開發史而言,是屬於較晚開發的地區。清領時期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業命令客籍開墾集團首領姜秀鑾在塹南建隘樓15座,僱募隘丁並分駐巡防。
1835年與竹塹城(今新竹市)內閩籍商人合資成立「金廣福」墾號,以武裝移墾的方式對北埔、峨眉、寶山三鄉原屬台灣原住民賽夏族的生活區域,進行所謂的“防番拓墾”。金廣福墾號經過與原住民族的一連串戰鬥之後,才在各地陸續形成漢族先民聚落;整個區域也在大致底定後,成為了清帝國在台灣的“化內之地”。
歷屆鄉長
- 第1屆黃煥智
- 第2-3屆曾新梅
- 第4-5屆徐煥光
- 第6屆曾明嶽
- 第7-8屆徐煥光
- 第9屆黃鏡波〈過世〉
- 第9屆代理徐煥光
- 第9-10屆黃子能
- 第11-12屆溫宏隆
- 第13-14屆溫振隆
- 第15屆陳木桂
- 第16-17屆江寧增
- 第18屆王增忠
行政區劃及人口
峨眉鄉行政區劃 |
石 井 村
富
興 村 中
盛 村 湖光村
七
星 村 峨
眉
村
|
人口
歷史人口 | ||
---|---|---|
年份 | 人口 | ±% |
1981 | 7,978 | — |
1986 | 7,333 | −8.1% |
1991 | 7,102 | −3.2% |
1996 | 6,651 | −6.4% |
2001 | 6,406 | −3.7% |
2006 | 6,187 | −3.4% |
2011 | 5,904 | −4.6% |
2016 | 5,593 | −5.3% |
來源: . 內政部. |
|
地理
峨眉鄉位於新竹縣之南邊,東與北埔相接,北與寶山鄉毗連,西側及西南與苗栗縣頭份市、三灣鄉、 南鄉等三鄉鎮市接壤為界。全鄉面積為46.80平方公里,東西長10.50公里,南北長11.80公里。本鄉地形分屬於竹東丘陵南段及獅頭山山地的丘陵地,全鄉大都是群山層巒疊障,但都是屬於500公尺以下的山丘,許多山丘就位在本鄉界上,沿著稜線提供天然的鄉界線。
峨眉鄉絕大部分的河川是屬於中港溪支流峨眉溪流域範圍,只有本鄉西北一角水流東、東城附近一帶的小溪澗向西流入苗栗縣水流里的水流東溪除外。峨眉溪主流由東向西流貫本鄉中北部,河流經過之地都是本鄉聚落人口聚集的精華地;除此之外,峨眉溪也為本鄉沖積出寶貴的河谷平原,提供水稻的耕作地。而位在本鄉屬於峨眉溪支流的有石子溪與石井溪這兩條小溪,分別從月眉新村及獅頭坪大橋流入主流。整個峨眉鄉水文方面有三大特徵,除峨眉溪外,還有大埔水庫以及其他散佈在各地的埤塘,構成整個峨眉水文。
產業
外部連結
![]() |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峨眉 |
- (PDF). [2017-1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0).
- (XLS).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