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

匡亚明1906年3月17日-1996年12月16日),原名匡洁玉,又名匡世,曾用名匡梦苏匡润之,曾用笔名何畏何晨梦苏,男,江苏丹阳人,中國教育家。

生平

1906年3月17日,匡亞明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导墅镇匡村一个贫苦的塾师家庭。

1923年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24年参加革命,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就读,与康生是同学,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被调离校参加工作。曾先后任上海沪东、沪西、闸北等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及中共区委常委,共青团无锡中心县委书记及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1927年曾以江苏团省委特派员名义领导宜兴秋收起义

1931年和邓中夏一起任中共沪东区《前锋报》编辑,1930年至1931年,出版社会科学论著《社会之解剖》和描写大革命的短篇小说集《血祭》,后曾被当局逮捕。1932年任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合办的上海《日日新报》主笔,共青团南汇区委书记、同年秋任中共江苏省徐海蚌特委宣传部长,1933年任上海工会联合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长期从事革命工作,先后四次被捕,共关押四年余,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1937年被营救出狱,后赴延安,擔任康生的政治秘書,並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延安)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东局党报《大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1949年后,曾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党委副部长等职。大区撤销时,主动要求到学校工作,1955年9月至1963年5月任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1963年调至南京大学任党委书记兼校长。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6月,东北人民大学师生开始“揭发”前校长兼党委书记匡亚明问题。6月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人民日报》《打倒匡亚明黑帮》的文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成为全国范围内首先被打倒的对象之一,吉林大学学生迅速响应号召,乘火车南下将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抓捕回长春,进行公开批斗。

1978年恢复南京大学的领导职务,再度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及党委书记,同年率領中國大學校長團訪日商討中日大學交流問題[1]。翌年起先后当选为江苏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1982年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2]。1991年6月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晚年曾任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等职。1996年12年16日病故。

匡亚明对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重要贡献,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奠基人,并曾两度出任南京大学校长,期间冲破旧束缚,延揽名师,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

著有《孔子评传》、《求索集》以及《匡亚明教育文选》等。晚年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家庭

夫人丁莹如

紀念

参考资料

  1. 大公報, 1978-12-10 第1頁
  2. 大公報, 1982-02-10 第3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