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林站

千林站日语: Sembayashi eki */?)是位于大阪市旭区千林一丁目11番15号,属于京阪電氣鐵道京阪本线铁路车站

千林站*
千林站入口(2008年5月6日)
日语名称
   
车站概览
位置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旭區千林一丁目11番15號
地理坐标34°43′27.1″N 135°33′17.6″E
2面4線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高架車站
其他
电报码千(站名简称方式)
历史
启用日期1910年(明治43年)4月15日
上車人次
統計年度
平均每日4,243人次(不含下車乘客)
2018
上下車人次
統計年度
平均每日8,466人次
2018
邻近车站
上一站 京阪電氣鐵道 下一站
森小路
KH07
0.6km
京阪本線
KH08
距離淀屋橋6.8km
瀧井
KH09
0.4km
位置
备注
*1910-1931年站名为森小路站
1931-1942年站名为森小路千林站
1942-现在站名为千林站

历史

开业最初站名为森小路,後经两次更名後为现名千林

  • 1910年(明治43年)4月15日:京阪本线(旧线)开通运行,该站以森小路停留所之名开业。(现站址往西约250米处)。
  • 1931年(昭和6年)
    • 10月14日:专业轨道化移至现站址[1]
    • 12月28日:更名为森小路千林站[1]
  • 1933年(昭和8年)12月29日:轨道四线化
  • 1942年(昭和17年)4月1日:由森小路千林更名为千林站[1]
  • 1943年(昭和18年)10月1日 :公司合并,成为京阪神急行電鉄车站。
  • 1946年(昭和21年)7月6日:于车站东侧设置新检票口[1]
  • 1949年(昭和24年)12月1日:公司分割,重新成为京阪電气鉄道车站。
  • 1981年(昭和56年)12月14日:车站站房更新施工[1]
  • 1992年(平成4年)9月:施工完成。
  • 1993年(平成5年)1月27日:为满足8辆列车停车要求,车站站台延伸工作完成[2]
  • 2013年(平成25年)6月29日:站台启用异常通报装置[3]
  • 2016年(平成28年)10月31日:站厅层设置乘客案内表[4]
  • 2019年(令和元年)9月20日:东检票口废止。

车站构造

车站站台(2013年2月3日)

清晨及夜间本站为无人车站,检票口内设有卫生间。 车站为2面4线的岛式站台,中间两线为通过线。

月台路線方向目的地
1 京阪本線 上行 守口市枚方市三條出町柳方向
2 下行 京橋淀屋橋中之島線方向

使用状况

2018年特定日的一日上下車人次为8,466人次。

年度 特定日 1日平均
乗車人員[5]
来源
乗降人員 乗車人員
1995年 16,884 9,042 9,440 [6]
1996年 - 9,709 [7]
1997年 - 9,070 [8]
1998年 14,679 7,578 8,737 [9]
1999年 - 8,035
2000年 13,775 7,016 7,853 [10]
2001年 - 7,342
2002年 13,309 6,774 7,149 [11]
2003年 12,913 6,511 7,060 [12]
2004年 12,180 6,151 6,941 [13]
2005年 11,757 5,961 6,936 [14]
2006年 11,507 5,766 6,018 [15]
2007年 10,686 5,337 5,966 [16]
2008年 10,125 5,036 5,476 [17]
2009年 9,714 4,823 5,354 [18]
2010年 9,240 4,602 4,952 [19]
2011年 9,037 4,503 4,679 [20]
2012年 9,630 4,819 4,633 [21]
2013年 8,851 4,415 5,054 [22]
2014年 8,730 4,317 4,677 [23]
2015年 8,685 4,336 4,555 [24]
2016年 8,685 4,337 4,607 [25]
2017年 8,785 4,381 4,781 [26]
2018年 8,466 4,243 [27]


车站周边

千林站西检票口周边(2008年4月7日)
  • 千林商店街
  • 旭千林郵便局
  • 旭清水郵便局
  • 井野屋(月賦百貨店)
  • 玉出超市千林店
  • 大阪地铁谷町线千林大宫站:向西约600米,徒步约7分钟。

相鄰車站

京阪電氣鐵道
京阪本線
快速特急「洛樂」、Liner・特急・通勤快急・快速急行・深夜急行・急行・通勤准急・准急・區間急行
通過
普通
森小路(KH07)-千林(KH08)瀧井(KH09)

參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千林站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