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英語:縮寫:),简称华中科大,坐落于中国武汉喻家山麓,东湖之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其历史追溯于1950年代中国大陆院系调整中在武汉设立的原华中工学院、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今上海同济大学前身)、1950年代在江西庐山设立的原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三校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涵盖理、工、医、文、法、经、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3]200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有关材料上批示:华中科大是新中国凭借自己力量建起来的重点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4][5]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创建时间1952年10月6日(筹建)
1953年10月15日(开学)
学校类型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部级高等学校
党委书记邵新宇[1]
校长李元元
校址主校区: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医学院: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总面积7170亩(4.78平方千米)
代表色华中大蓝 华中大红
昵称华科华工华中科大HUST
隶属985工程
211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武汉七校联盟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21世界学术联盟
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430074(主校区)
430030(同济医学院)
網站华中科技大学(简体中文)
位置

历史沿革

华中理工大学[6] [7][8]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门
南一楼
校内路
  •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中南水利学院。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原拟任命为中南动力学院院长的湖南大学副校长易鼎新突然逝世,一时又无适当人选担任院长职务,最后中南教育部遂决定将华中机械学院与中南动力学院合并,机电互补,命名为华中工学院
  • 1953年10月15日,由老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机械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华南工学院(1952年由中山大学分出)机械的动力部分、电力部分合并组成华中工学院,共设机械制造、内燃机与汽车、电力、动力4个系8个本科专业,教师314人,当年招收新生1214人,使得在校学生达到2639人,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物理学家查谦任院长,彭天琦任党委书记。设有武昌本部、长沙分部、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同日在武昌本部举行了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10月24日,长沙分部举行开学典礼。
  • 1954年,分部开始搬迁到武昌总部的工作,8月中旬搬迁完毕。
  • 1955年6月,国务院的正式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院长,彭天琦、刘干才、朱九思为副院长。同年本科学制改为5年制。
  • 1958年-1960年,学校新建16个专业。
  •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 1961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 60年代初,全校教师已有1/3左右具有科研工作能力,全校80%以上教研室进行过科研,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大多承担了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 1966年,拥有6个系,20个本科专业,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
  • 1966年-1970年间,该校仍有两个重要研究课题组没有下马,人员没有下乡搞“斗批改”,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 1971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武汉机械学院并入该校。
  • 1975年,增加到36个专业,教师1655人,职工2500人,在校学生3600余人,当年科研经费205.94万元。
  • 1971年-1976年底,该校进行研究的项目达到393项,其中完成并用于生产的146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105项,有25项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 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华中工学院相对较好的保护了一批理工类专家学者,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开始招收4年制本科生。
  •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获得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称号,并有30个项目获奖,
  • 1979年8月10日,朱九思被任命为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
  • 1980年,华中工学院创办中国语言研究所,建立英语系。
  • 1981年,在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博士授予点中,华中工学院有27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9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有12位教授担任博士导师。
  • 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新增10个硕士专业点、4个博士专业点、4名博士导师。
  • 1984年7月13日,成立研究生院。12月26日,李德焕任学校党委书记,黄树槐任院长,朱九思任名誉院长。
  • 1985年,该校共拥有24个系48个本科专业,有21个学科和专业拥有博士授予权,33位博士生导师,52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科研机构设有建筑设计研究院,19个研究所,4个研究中心,9个研究室。
  • 1981年-1985年底,学校共完成科研课题294项,有100多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8项,国家发明奖10项,国家“六五”攻关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防科技成果奖12项,国家部委级科技成果奖50项。
  • 1988年1月,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 199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行学分制。
  • 2000年5月,华中理工大学中文名称改为华中科技大学,英文名称不变。

同济医科大学[6]

同济精神标志
  • 1907年10月1日,德文医学堂上海成立。
  •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 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
  •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 1922年,学校迁往吴淞镇。
  • 1924年5月20日,更名为同济医工大学
  • 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同济医工大学,并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 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 1937年-1940年间,由于战争爆发,师生撤离吴淞,于1940年10月到达四川省宜宾县和南溪县。
  • 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
  •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和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合并后新成立的学校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唐哲任院长。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整来汉与学院公共卫生学馆师生合并,建立了卫生系。
  • 1985年7月,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在学生中试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新制度。
  • 2000年6月,合并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后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2006年9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方发布《关于同济医学院机关和部分单位归口合并到学校相应职能部门和单位及有关干部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设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及其干部任职的通知》等文件后,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医科管理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兼任委员会主任。同济医学院从此虚体化,华中科技大学校方整合同济医学院告一段落。[9]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6]

武汉城建学院校门(今华中大东区大门)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华中工学院早期建筑群
    所在
    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校内
    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等级一级保护
    公布2013年12月26日

    1952年12月3日,由中南地区的郑州高等工程学校 、武昌高等工程学校、 浜土木技校、长沙楚怡高等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工程学校、湘乡高等工程学校等六所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组成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江西庐山成立。

    • 1953年学校迁入武昌,校址设在武昌马鞍山,校名改为武昌建筑工程学校。同年,广州珠江水利学校土木本科师生并入该校。
    • 1958年5月,学校升格为大专,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年底更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 1960年,易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 1961年,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该院。
    • 1964年10月,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 1971年10月,与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之后又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 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隶属建设部领导
    • 1983年8月,新校址在武汉东湖之滨、马鞍山麓动工。
    • 1999年,在校本专科学生近5000人,硕士研究生70人,成人教育学生3200余人。教职员工1000余人。
    • 2000年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学校中文名称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

    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6]

    武汉科技职工大学是曾经存在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市属高校,又名 科学技术部管理学院,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湖北省计算中心,2000年并入华中理工大学,后华工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等合并组建新的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同济医学院化学生物楼
    所在
    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校区院内
    时代1952年
    等级一级保护
    公布2013年12月26日

    华中科技大学

    • 2000年2月28日,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华中理工大学;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学校中文名称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英文名称不变。原华中理工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原同济医科大学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为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原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为东湖校区[10]
    • 2003年10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建校五十周年纪念大典,并同时庆祝原同济医科大学建校96周年,原武汉城市学院建院51周年。
    • 2011年10月10日,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互派交换学生和互相承认学分学历等。[11][12]
    • 2012年6月,原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同原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13]
    • 2012年10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建校六十周年(从华工筹委会开始计算)纪念大典[14]
    • 2013年,原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和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合并,组建自动化学院。[15]
    • 2014年10月27日,原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更名为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16]
    • 2016年華中科技大學機械教授張海鷗,研發出的「智慧微鑄鍛銑複合製造技術」與法國空中巴士公司舉行技術合作簽約儀式,2002年起張海鷗開始主攻金屬3D列印,終將金屬鑄造、鍛壓技術合二為一成功製造出世界首批3D列印鍛件,別於「鑄鍛銑分離」傳統製造方式。華中科技大學現有設備,已列印出飛機用鈦合金、海洋深潛器、核電用鋼等8種金屬材料,[17]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可列印出大型高可靠性能金屬鍛件的增材製造技術裝備。
    • 2017年12月25日,师生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设有服务窗口27个,可办理服务事项280余项(其中线上事项96项,线下事项96项,线上线下结合45项,自助设备服务事项近50项)。
    • 2018年8月,《自然》刊发了物理学院罗俊院士团队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的最新结果。科研人员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即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G,精度均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的水平。在此过程中,他们自主研发出一批高精端仪器设备,很多已在地球重力场的测量、地质勘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8][19]。这一成果入选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
    • 2019年1月26日,以原自动化学院为主体建立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21]
    • 2019年3月21日,梧桐语问学中心正式启用。“梧桐语”按照修旧如故原则,由一批20世纪60年代苏式红楼改造而来,配备九思书屋、会饮咖啡厅、东华园文化餐吧、梧桐语教师餐厅、健身中心、小型影院等场所。

    校园交通

    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多个站点均可抵达学校,包括青年路站(同济校区)、珞雄路站(主校区南三门)、华中科技大学站(主校区南大门、南四门)、光谷大道站(东九教学楼)、佳园路站(主校区东小门)。

    武汉光谷现代有轨电车T1线的华中大站、步行街省中医院站分别可前往主校区南大门和主校区南三门。

    学校公交附近有多个公交车站,主要分布在鲁磨路、珞喻(东)路、喻家湖路上。

    校园内部校车有韵苑-紫菘、韵苑-南大门、喻园-南大门三条路线。

    校园环境

    学校校园占地7170亩,其中校园面积6597亩,附属协和、同济和梨园医院面积573亩,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22]

    狭义的主校区指喻家湖路以西的部分,与喻家湖路以东的东校区相对应;官方所述主校区通常指洪山区校区,与同济校区相对应。通过购并周边土地和大规模的建设规整,学校主校区已经同东校区成功融为一体,但目前主校区东部仍存在土地产权问题。主校区整体为长条状,西至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至马鞍山森林公园,北为喻家山、喻家湖,南至珞喻路。

    学校的标志建筑包括毛泽东像、南一楼、校史馆、建校纪念碑、光谷体育馆、裘法祖像等。

    学生公寓

    学校现有紫菘、韵苑、沁苑等学生公寓群,共计76栋学生宿舍,可安排近5万名学生入住。本科生宿舍实现了空调、热水全覆盖,并有洗衣房、自动售货机等服务。除韵苑1-4栋外,其余宿舍为上床下桌的标准四人间。

    教学楼

    学校教学楼包括西十二楼、西五楼、东九楼、东十二楼等。其中西十二楼、东九楼为校内最大的两座教学楼,

    西十二楼位于主校区南三门北侧,建成时为亚洲第一大教学楼。

    东九楼又称逸夫教学楼,位于东校区。东九楼在建成时也是亚洲第一大教学楼,它由邵逸夫捐赠600万港币,学校配套1.22亿元人民币投资兴建,于2003年11月20日开工,2004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东九楼由五层建筑构成,有教室180间,能容纳18400人同时上课[23]。大楼由四栋楼体联合而成,分别为A、B、C、D栋,配备有常规教室、阶梯教室,均配有空调、多媒体设备。东九楼前有一湖泊名为“马张堰”[24],因在东九楼之故常被称作“东九湖”,但其产权并不属于华中科技大学[25]。东九楼的南面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北面则为连接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和东校区的地下通道。

    食堂

    学校后勤集团饮食总公司共管辖有主校区25个食堂[26],华同公司管辖同济校区4个食堂。学校食堂按照需求分为大众餐厅、风味餐厅和清真餐厅,提供差异化的餐饮服务。

    校园内还有其他不属于饮食总公司的校园餐厅,包括西华园文化餐吧、小吃城、东华园等。

    师资力量

    学校共有教职工12457人,其中,大学校部教职工6527人,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梨园医院及卫校职工5561人;博士生导师948人;教授12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两院院士19人、双聘院士13人、长江学者7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30人。

    学术实力

    大学排名
    全国排名
    上交版两岸四地大学排名[27]19
    武书连[28]8
    武大版[29]8
    山东省高教版[30]9
    THE [31]14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32]9
    ARWU 7
    世界排名
    QS[33]400
    ARWU[34]101-150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35]260
    教育部学科评估[36]
    机械工程1
    光学工程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
    电气工程2
    生物医学工程3
    新闻传播学5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5
    公共管理5
    控制科学与工程7
    基础医学7
    建筑学9
    水利工程9
    船舶与海洋工程9
    临床医学9
    社会学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
    城乡规划学10
    电子科学与技术11
    教育学12
    物理学12
    材料科学与工程12
    中西医结合12
    信息与通信工程13
    管理科学与工程14
    风景园林学15
    理论经济学16
    生物学16
    口腔医学16
    药学16
    力学17
    土木工程17
    护理学17
    哲学18
    工商管理22
    化学23
    软件工程23
    应用经济学24
    统计学26
    环境科学与工程26
    数学28
    法学29
    生态学30
    马克思主义理论31
    中国语言文学32
    外国语言文学37
    中国史53

    学校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10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6个,硕士点256个,博士点18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2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一级重点学科7个,二级重点学科15个,重点(培育)学科7个;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7个。另外有一个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两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拥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大量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用现代化实验室。拥有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座,馆藏量502万册。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9个(非覆盖)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光学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华中科技大学目前7个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数为25个,在非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的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学科)还有15个。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科研机构

    国家研究中心(属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一个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旨在通过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型科研平台,推动中国光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和产业发展。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

    •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

    华中科技大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是与美、法、德并列的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37]2013年8月,该中心成功实现了90.6特斯拉的峰值磁场,刷新中国脉冲磁场最高强度记录,成为世界上继美、德之后第三个突破90特斯拉大关的国家,使我国非破坏性磁场强度水平跃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38]

    • 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个

    1.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

    • 多谱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1.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 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5. 国家安全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之一)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院系设置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 查谦(1953年-1975年)(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 朱九思(1975年-1984年)
    • 黄树槐(1984年-1993年,期间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 杨叔子(1993年-1997年)
    • 周济(1997年-2000年,期间华中理工大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 樊明武(2001年-2005年)
    • 李培根(2005年-2014年3月31日)
    • 丁烈云(2014年3月31日- 2018年11月1日)
    • 李元元(2018年11月1日-)

    历任党委书记(2000年合校后)

    • 朱玉泉(2000年-2008年)
    • 路钢(2008年-2017年)
    • 邵新宇(2017年-)

    文化传统

    校训:明德 厚学 求是 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合乎该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建设无污染校园等精神。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校训涵盖了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内容,合乎办大学的理念,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与该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多数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应出处,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部分知名校友

    姊妹校

    共九十多所,以下为部份名单:

    争议事件

    • 2011年10月23日,机械博士彭凯峰从西11舍四楼跳下身亡,生前曾与导师吵架,表示想换导师;一小时后,同济医学院一名校外女生坠楼。同月31日,建筑学大四学生张骋捷从紫崧公寓15栋6楼跳下身亡,疑大三时“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抑郁”[41]
    • 2015年5月上旬,东九楼附近土地的所有者在喻园大道的东九楼段修建围栏,将东九楼前的草地围起来养鸭子,用“曙光渔场”的标识破坏东九楼外的路面。2000年,原华中理工大学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东九教学楼以东200余亩地并不归华中科技大学所有[42]
    • 2015年10月25日,女权主义者高富强发表文章《当女人被流氓文化包围——兼评女生宿舍被攻占事件》,指华科泼水节是针对女生的“集体性骚扰[43]。泼水节时男生冲击韵苑女生宿舍楼,喊出“学妹学妹,跪求一睡”、“人文人文,土木女人”等口号并扬女生内衣等[44]
    • 2017年4月16日,梨园医院15级博士生赵可心和李妙文在西操拉反同性恋横幅,上书“维护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抵制西方腐朽思想侵蚀,让同性恋远离大学校园”。据称华中科技大学女子篮球队有骚扰同性恋球员的历史。篮球队教练凌冰亦在社交媒体发布反同言论。19日,部分同性恋学生的母亲拉横幅“别让恐同者伤害我们的孩子”表示抗议[45]
    • 2018年4月16日,有学生在百惠园食堂鸡腿中发现疑似蛆虫物质,食堂经理表示其为肉末。次日,学生将鸡腿带去检测公司检测,被告知“不能检测这个鸡腿,怕吃官司”,并建议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后学生去往疾控中心,又被告知“只能检查有包装的食品”。最后食品药品监督局也表示无法检测。该生遂投诉至关山食药局,关山所所长未给出合理解释,并称“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特色”[46]。舆情迅速发酵后,18日,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高度重视。28日,检测结果公布,称待测物质为鸡肉的结缔组织
    • 2019年上半年,信访办综合科科长陈莉莉及场馆中心主任万宏伟被曝学术不端,硕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47]
    • 2019年9月2日,2016级硕士研究生陈泽民在西十二楼5楼黑板留下血书后跳下身亡[48],生前曾写《狗血的研究生生涯》一文表示曾遭导师不公对待,指称其导师徐海银与石柯“除了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一概不怎么上心”,“以权谋私,屡屡借机刁难”,并被延期毕业[49][50]。校方则称陈泽民不务正业,因为看极端型视频,最后导致轻生[51]。后徐海银被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两年[52]

    参看

    附属医院

    校办企业

    • 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
    •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
    •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同济现代医药有限公司
    • 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武汉拓锐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和武汉纳米药业有限公司两家下属公司
    • 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

    注释

      参考文献

      1. . 2017-12-27 [201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7).
      2. .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3).
      3. . [201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 . news.sina.com.cn. [2020-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5. 李智; 胡艳华. .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64. ISBN 978-7-5609-6413-3. OCLC 91015127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学校呈报的校庆材料上批示:华中科大是新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建设起来的重点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望以校庆为新起点,与时俱进,努力建成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6. .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1).
      7. . 武汉市情网.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6).
      8. . 华中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网站.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8).
      9. 关于深化医科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 2006年9月25日
      10. . [201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6).
      11. 华中科大、武大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武汉大学新闻网,2011年10月10日
      12.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互认学分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互认学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华网湖北频道,2011年10月12日
      13. . oei.hust.edu.cn.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14. .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15. . aia.hust.edu.cn.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16. . ei.hust.edu.cn.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17. . 中時電子報. [2019-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中文(台灣)‎).
      18. Luo, Jun; Milyukov, Vadim; Liu, Jian-Ping; Wu, Shu-Chao; Luo, Peng-Shun; Zhou, Ze-Bing; Hu, Zhong-Kun; Wang, Qing-Lan; Tu, Liang-Cheng. . Nature. 2018-08, 560 (7720): 582–588 [2019-05-13].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18-04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1) (英语).
      19. . www.gd.xinhuanet.com. [2019-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4).
      20. . www.ctdsb.net.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21. . hb.people.com.cn. [2019-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22. .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3).
      23.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 . [2015-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4) (中文).
      24. . 华中科技大学校报电子版. 2010-03-15 [201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中文).
      25. 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 . 华中大在线. 2010-11-07 [201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3) (中文).
      26. 后勤集团. . 2017-01-01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27. . 中国四地两岸大学排名. 2013-01-21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6).
      28. . 新浪教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29. . 网易. 2012-02-22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30. . 网易. 2012-02-22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9).
      31.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2. . [2014-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33. .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34. . [201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35. . [201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5).
      36. . 人民网. 2013-01-29 [201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37. . www.cqn.com.cn. [2020-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38. . [2016-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39. . zsb.hust.edu.cn.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40. . [201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41. . news.sciencenet.cn. [201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42. . hb.sina.com.cn.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43. . m.thepaper.cn.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44. . star.news.sohu.com.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45. 赫海威2017年4月21日.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7-04-21 [201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中文(简体)‎).
      46. . new.qq.com.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47. 新京报. . edu.sina.com.cn. 2019-02-22 [201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48. . www.hxnews.com.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中文(中国大陆)‎).
      49. 现代快报. . 3g.163.com. 2019-09-04 [201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
      50. 王兆陽. . 香港01. 2019-09-05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中文(香港)‎).
      51. . xw.qq.com. [2019-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7).
      52. . focus.scol.com.cn. [2019-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