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目

单孔目学名:)是哺乳纲動物原兽亚纲的仅有的一目。只分布在大洋洲地区,主要在澳大利亞東部及塔斯曼尼亞生活,是一群卵生哺乳类。歷史上曾存在另外兩個科,但都已滅絕。

单孔目
化石时期:210–0 Ma
PreЄ
三叠纪诺利阶-現在
澳洲针鼹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亚纲: 陰獸亞綱 Yinotheria
下纲: 澳磨楔齒獸下綱 Australosphenida
目: 单孔目 Monotremata
Bonaparte,1837

現存的单孔目動物有以下兩科: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及针鼹科(Tachyglossidae),牠們都是澳大利亚的獨有物種。

一般特徵

單孔目動物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都是恒温动物。早期的研究指出單孔目動物在控制體溫上並未完全發展,但最近的研究卻指牠們在不同的環境下仍能維持體溫。這是由於單孔目動物會維持一個較其他哺乳动物低的體溫(約32℃),而一般作為研究對象的澳洲针鼹只會在活躍時才維持正常的體溫。因此,動物學家憑着這個特徵而推斷出單孔目動物的進化史。他們應該是於三叠纪期間從其他的哺乳動物中分化出來。他們是現存哺乳綱動物當中最原始的一群。

單孔目動物的最大特徵,正如其名所指,是牠們沒有分開的尿道肛門產道,而是由統一的泄殖腔代替。與這樣相似的結構可以在爬行动物中找到。

單孔目動物與爬行动物及鳥類一樣,是單靠產來繁殖下一代的生物。牠們會把蛋保存在母親的育兒袋內,由母親給予養份及以牠的體溫孵化出來。但孵化出來的幼獸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一樣,由母乳養育而大。由於沒有明顯的乳頭,幼獸會自行尋找母親的乳腺吸食乳汁。一般的單孔目動物都較長壽,所以生殖率相應較低,而餵養幼獸的時間則較長。

身體表面上由毛髮所包圍,成年的單孔目動物卻沒有牙齒,從化石及現今的鸭嘴兽都是有著「磨楔式」的喙。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的是,牠的下顎是單塊齒骨構成,而把聲音傳至內耳的細小的骨頭則在下顎之上。中耳骨由三組骨組成,耳孔在下顎的底部,沒有外耳。在牠們的肩胛骨中,有著其他哺乳動物所沒有的間鎖骨。足部的運動則像爬行动物般是在身體兩旁,而非在身體的下方。腳跟部位有著刺,雄性的鴨嘴獸會在這些刺分泌毒素,稱為毒距,而在澳洲针鼹中則已失去效用。

分類

現存單孔目的物種都是棲息在澳大利亞新畿內亞等地區,在新南威爾斯就曾發現約1億1千萬年前的下顎化石碎片。這些碎片是現時發現最古舊的化石,是屬於一種已滅絕的動物硬齒鴨嘴獸(Steropodon galmani),而Kollikodon、Teinolophos及Obdurodon的化石亦相繼被發現。於1991年,在南阿根廷發現了一塊約6千萬年的鸭嘴兽牙齒。

現存物種

已滅絕物種

  • 寒地掘地兽属Kryoryctes
    • Kryoryctes cadburyi
  • 十字齿兽科(Kollikodontidae)
    • 十字齿兽属Kollikodon
      • Kollikodon ritchiei:約為9千6百萬至1億8百萬年前的古單孔目動物
  • 硬齒鴨嘴獸科Steropodontidae
    • 硬齒鴨嘴獸屬Steropodon
      • Steropodon galmani
    • 泰诺脊齿兽属Teinolophos
      • Teinolophos trusleri:約1億2千3百萬年前,是最古老的單孔目化石
  • 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
    • 顽齿鸭嘴獸屬Obdurodon):包括中新世的鸭嘴兽
      • Obdurodon dicksoni
      • Obdurodon insignis
      • Monotrematum sudamericanum:約6千1百萬年前(原分類為單孔屬,現改為Obdurodon
  • 针鼹科(Tachyglossidae)
    • 原針鼹屬Zaglossus
      • Zaglossus hacketti
      • Zaglossus robustus
    • 巨针鼹屬Megalibgwilia
      • Megalibgwilia robusta
      • Megalibgwilia ramsayi

參考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单孔目分類
维基物种中的分类信息:单孔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