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 (湖南)

南华大学中国湖南省衡阳市的一所大学,創立于2000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的面向全国招生的綜合大学,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今工信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2012年2月22日,湖南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审议通过南华大学列为本科一批招生院校。

南华大学
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详见#校训)
创建时间1958年
校庆日10月16日
学校类型公立综合型大学
党委书记高山[1]
校长张灼华
教师人數1,874(2019年11月)[2]
学生人數35,000(2019年11月)[2]
人數31,000(2019年11月)[2]
研究生人數4,000(2019年11月)[2]
校址 中国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常胜西路28号
26°54′17″N 112°35′44″E
校區市区
总面积3000亩(校本部1378亩,不含附属医院)
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21001
網站www.usc.edu.cn
位置

学校概况

沿革

南华大学坐落于全国工业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中国交通中心、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蒸湘区,成立于1958年,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5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政府的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南华大学由本部和新校区组成,占地面积3000亩,图书馆纸质藏书400余万册。学校办学涉及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MBA)、工程管理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3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7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南华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资格。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招生,并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在校学生37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3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名。

学校设有25个教学院部,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18所协作型附属医院,设有国家首批的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和核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核资源工程学院、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理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儿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体育学院、国际学院、马列教学研究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船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5个教学院部,另在附属医院设有16个临床学院。

学校成立了由省部政府机构、核工业四大央企、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三甲医院、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董事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格拉摩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国内外100多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推荐优秀本科生到合作院校免试攻读研究生。

校训

明德博学 求是致远

精神

勤勉务实 甘于奉献 刚健自强 敢为人先

校歌

作词: 集体

作曲:聂春吾

(第一段)沐浴新世纪的阳光,欣欣的南华令人向往,汇聚九州菁华,培育华夏栋梁。啊,南华,国防俊杰在这里诞生,白衣战士在这里成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第二段)汇入新世纪的洪流,奋进的南华蓬勃向上,迎接时代挑战,谱写青春华章。啊,南华,人生理想在这里升华,创新精神在这里弘扬。科教兴国,南华争先,开拓进取,永铸辉煌。

校徽

圆形,蓝色基调,侧面如花蕾,平面如绽放的花瓣,三层花瓣间环以汉、英文校名。整体如炽热的火炬,又似东升的旭日,象征南华大学团结奋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目标

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地址

红湘校区(校本部):衡阳市蒸湘区常胜西路28号,邮编421001

雨母校区(新校区):衡阳市蒸湘区衡州大道衡祁路228号,邮编421101

历史沿革

  •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

中南工学院

  • 1959年,原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等专业系迁至衡阳,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核工业部),是当时唯一培养铀矿开采本科学历以上人才的专业学院。
  • 1969年,停办。
  • 1983年,复办,更名为衡阳工学院。
  • 1993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两度题写校名。学院实行部省共建、部管为主的管理体制。

衡阳医学院

  • 1958年,衡阳医学院建立,由湖南医学院(今湘雅医学院)全力支持,隶属湖南省政府。时任湖南省文教办主任华国锋担任筹委会副主任。
  • 1962年,停办。
  • 1965年,复办,改为衡阳医学专科学校。
  • 1977年,恢复衡阳医学院建制。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 1962年,为适应铀矿山地质研究、采矿研究、化学分析以及放射性仪器研制等需要,中共二机部党组与江西省委商定在江西矿务局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十二局。
  • 1966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的矿山设计部分与南昌所合并,成立二机部第三研究设计院,简称三院。
  • 1969年,三院与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的水冶设计部分合并,成立二机部第四设计研究院,简称四院,由南昌迁址衡阳。
  • 1975年,在四院科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为湖南六所,又称湖南铀矿开采研究所。
  • 1982、1983和1988年,湖南六所先后更名为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 2002年,并入南华大学。

发展状况

目标

——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核类学科群,把南华大学建设成为省内先进、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建设一支创新型的科研队伍,并培育3~5支有突出贡献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8~10个具有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实验室,培育打造国家核学科实验室。

——根据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和七大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瞄准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形成新的生产力,为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凸显科研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开发研究出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进程。重点在采铀新技术、辐射防护新技术、乏燃料后处理、反应堆可靠性分析技术、核设施退役与治理、核电站经济评价与管理信息化等研究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科技成果。

——建设成国家重要的高层次核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计划培养核类学科专业本科生6000余名、硕士生1200余名、博士生100余名,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支核电湘军,为国内外核电站的建设提供人才队伍。

重大措施

  • 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核类学科群目标,计划引进一批海外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国内高水平科研人员;积极培育现有人才队伍,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打造3~5个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创新团队。
  • 核科技工业产学研园区建设工程。依托地方支持,建设核科技工业产学研园区,打造一个核工业新型科研、技术开发转化基地。
  • 科技楼建设工程。加强实验设备和科研平台建设,启动科技楼建设项目,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012年发展动态

  • 2012年1月5日,南华大学董事会成立,湖南省政府副省长李友志,湖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许云昭,中核集团副总经理邱建刚,中核建设集团副总经理祖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魏锁,中广核集团总经济师岳林康等90余家单位的领导出席。四大央企领导表示将积极推进与南华大学的合作,为南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持,为南华大学的发展与建设助力。
  • 2012年6月18日,衡阳市委书记童名谦在市领导严志辉、段志刚、罗东海、许满意、徐发科、陈树生的陪同下,深入南华大学调研教育工作,参观了南华大学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第二展室、核文化展览室和核电模型展览室,查看了“国产化百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及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模型”。
  • 2012年2月22日,湖南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审议通过南华大学列为本科一批招生院校
  • 2012年11月16日-17日,2012年全国特殊病原体学术研讨会在南华大学举行。
  • 2012年11月20日,南华大学获批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发展动态

  • 2013年2月28日,南华大学国际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 2013年6月4日,湖南省政协主席陈求发深入南华大学、部分企业和项目工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周海兵,衡阳市政协主席廖炎秋陪同。陈求发莅衡第一站便到南华大学雨母山新校区查看校区建设进度,并赴南华大学老校区参观核文化展览室、核电模型展览室、氡实验室等
  • 2013年6月6日,湖南副省长李友志深入湖南工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南华大学、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进行考察,要求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市长周海兵一同参加考察。李友志一行看望了南华大学海军国防生,考察了核文化展览室和核电模型展览室。
  • 2013年7月8日,衡阳市委书记李亿龙应邀为南华大学2013年领导干部暑期培训班讲课,李亿龙作《中国梦与衡阳实践》的主题报告,生动解读中国梦、衡阳梦。李亿龙最后寄语南华大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使学校在追梦的过程中,梦想成真。
  • 2013年7月17日,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雄飞在衡阳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任亚波的陪同下深入南华大学新校区建设工地现场督查,了解工程建设情况,督促加快建设进度。
  • 2013年10月13日,“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南华大学校友胡震报告会在南华大学大会堂成功举行。

院系设置

  • 国防科学技术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学院
  • 核科学技术学院
  • 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 城市建设学院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化学化工学院
  • 数理学院
  • 医学院
  • 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护理学院
  •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体育教学研究部
  • 船山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设置

主要学科

学校设有核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基础医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18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设有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另外设有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高校教师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等3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72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国防支撑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7个;拥有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国防紧缺专业29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1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13个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实验室,10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级示范实践教学中心。学校设有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20个科研机构,拥有30个学科实验室(中心),其中有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

学科特色

核特色
学校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核技术、安全工程(建筑安全,核安全、化工安全)、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矿物资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放射医学、热能动力工程(核电工程)等11个核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是国防重点专业,核技术及应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国防紧缺专业。是中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18 个涉核专业,核支撑专业和学位点24个。南华大学也是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该校已经能够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三种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以附属南华医院(原核工业415医院)为基地,依托核、医两大学科专业建设湖南省核应急医疗中心。

全国只有19所高校开设了核技术与应用研究生教育专业,南华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所进入该领域全国前四强,排名在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之上。

医品牌

学校医学优势突出。办学50余年来,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湖南省培养了8万余名高级专门医疗卫生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人才培养和科研经验。设有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医学影像、医学检验、麻醉学、药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齐头并进的完整的医学专业体系,是湖南省医、护、预防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

环保优势 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 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为凸现“环保优势”特色,打造南华大学环境保护新平台。201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安全工程工程硕士点和环境工程(含放射性环境监测与治理方向)和安全工程(含核安全方向、建筑安全方向和化工安全方向)等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本科生600人,工程硕士研究生2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博士2名,在读博士生8人。教授3名、研究员1名、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政工师1人、讲师7人。

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安全科技计划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横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三大检索10篇,初步形成了放射性三废处理技术和铀矿通风与辐射安全两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 中国经济网. [2019年9月12日].
  2. . 南华大学. 2019年11月1日 [2020年2月20日]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