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兰尼

卡尔·保罗·波兰尼匈牙利語1886年10月25日-1964年4月23日[1]),经济史学家、经济人类学家、经济社会学家。他以反对传统的经济学思想及《大转型》一书为人所知,该书认为现代欧洲出现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偶然而非必然。波兰尼作为实质论的创始人,提供了一种以文化视角研究经济活动的新方法,强调经济活动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之中。这一视角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相抵牾,但在人类学、经济史、经济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受到欢迎。《大转型》一书被视作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范本,波兰尼的理论最终成为经济民主化运动的基石。他的女儿嘉丽·波兰尼·莱维特是一位经济学家,曾执教于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

卡尔·波兰尼
出生1886年10月25日
奥匈帝国维也纳
逝世1964年4月23日(1964歲-04歲-23)(77歲)
加拿大安大略省皮克灵
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
经济史
经济人类学
学派经济历史学派
受影响于罗伯特·欧文马林诺夫斯基乔治·道格拉斯·霍华德·科尔R.H.托尼Richard Thurnwald卡尔·马克思亚里士多德Karl Bücher斐迪南·滕尼斯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維爾納·桑巴特马克斯·韦伯卢卡奇·捷尔吉卡尔·门格尔
贡献嵌入性实质主义双向运动虚拟商品唯经济论的谬误

波兰尼研究古代经济的方法被应用于许多案例中,如哥伦布到达之前的美洲、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等等,然而批评者认为这一方法对研究普遍意义上的古代社会效果存疑[2]

早年

波兰尼于1886年出生在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波兰尼的弟弟迈克尔·波兰尼是一位哲学家,侄女伊娃·蔡塞尔是一位世界著名的陶艺[3]。波兰尼的父亲米哈伊·波罗塔克(Mihály Pollacsek)是一位铁路实业家。米哈伊从未修改过自己的姓氏,死后葬于布达佩斯的一处犹太墓地。卡尔·波兰尼和弟弟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波兰尼(而不是冯·波兰尼)。尽管父亲的生意时好时坏,波兰尼仍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很快就在布达佩斯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圈子里崭露头角。

布达佩斯大学读书时,波兰尼成立了激进且颇有影响力的伽利略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对其后的匈牙利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波兰尼与当时有名的思想家广为结交,如卢卡奇·捷尔吉奥茨卡尔·雅兹卡尔·曼海姆等。1912年,波兰尼从布达佩斯大学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14年,他帮助成立了匈牙利激进党,并任书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尼作为奥匈帝国军队的一名骑兵军官在俄国前线作战,之后负伤被送入布达佩斯的医院。波兰尼支持卡罗伊·米哈伊伯爵所领导的共和国与她的社会民主体制。但民主共和国不久就被库恩·贝拉推翻,并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此时波兰尼离开布达佩斯,前往维也纳。

在维也纳

自1924年至1933年,波兰尼作为资深编辑受雇于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杂志。正是在这一时期,波兰尼开始对奥地利经济学派进行批判,认为其创造了一个抽象模型来联系种种的经济活动,却丧失了对社会有机性的洞见。波兰尼本人被费边主义道格拉斯·霍华德·科尔的著作所吸引,同时还对基督教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

在伦敦

1933年,由于希特勒上台与奥地利本土汹涌的法西斯浪潮,“奥地利经济学家”的出版商对容留一位突出的社会主义者作为杂志编辑感到很有压力,因此要求波兰尼主动辞职。不久,波兰尼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靠做记者和家教谋生,并在工人教育协会谋得一个讲师的职位。他当时的讲义包含了日后成为《大转型》一书的研究。然而,直到1940年他前往佛蒙特州获得本宁顿学院的教职时才开始撰写这部著作。

在美国与加拿大

波兰尼1940年加入位于美国佛蒙特州本宁顿学院,教授一门由五次讲座构成的“当代的转型”课程[4][5]。讲座题目分别是,回顾19世纪[6]、趋向综合社会[7]、国际体系的崩坏[8]、美国是例外吗[9]、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秘史[10]。除此以外,波兰尼还参加了本宁顿人文主义系列讲座[11],讲座题为“让-雅克·卢梭:自由社会是可能的吗?”[12]

波兰尼的《大转型》于1940年开始写作,1944年出版,甫一面世即大受好评。书中阐述了英国的封闭与当代经济体系于19世纪初的形成过程。

二战结束后,波兰尼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一个教职。然而,由于他的妻子曾经是共产主义者,不可能拿到美国的签证,所以波兰尼举家迁往加拿大,同时波兰尼改在纽约大学任职。在1950年代早期,波兰尼获得了福特基金会的大笔赞助,用于对古代帝国的经济体系进行研究。

对现代经济体系的出现作出解释之后,波兰尼试图了解在遥远的古代各种不同的经济形态是如何诞生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的研讨会吸引了很多知名学者,对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并于1957年结集出版了名为《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的著作。波兰尼晚年继续写作,还创立了“共存”杂志。1964年波兰尼死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皮克林的住所内。

参见

著作

  • "Socialist Accounting" (1922)
  •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1944)(中译本《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ISBN 9787213034435)
  • "Universal Capitalism or Regional Planning?," The London Quarterly of World Affairs, vol. 10 (3) (1945).
  • Trade and Markets in the Early Empires (1957, edited and with contributions by others)
  • Dahomey and the Slave Trade (1966)
  • George Dalton (ed), Primitive, Archaic, and Modern Economics: Essays of Karl Polanyi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8); collected essays and selections from his work.
  • Harry W. Pearson (ed.), The Livelihood of Man (Academic Press, 1977).
  • Karl Polanyi, For a New West: Essays, 1919–1958 (Polity Press, 2014). ISBN 9780745684444(中译本《新西方论》ISBN 9787516180952)

注释

  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hicag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03) vol 9. p. 554
  2. For example, Morris Silver,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the Economy of Ancient Mesopotamia: Updating Polanyi", Antiguo Oriente 5 (2007): 89–112.
  3. .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4.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5.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6.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7.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8.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9.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10.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11.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12. . Bennington College. Bennington College. [20 October 2016].

参考资料

  • McRobbie, Kenneth (编), , Black Rose Books Ltd., 1994, ISBN 1-895431-84-0
  • McRobbie, Kenneth; Polanyi-Levitt, Kari (编), , Black Rose Books Ltd., 2000, ISBN 1-55164-142-9
  • Mendell, Marguerite; Salée, Daniel, , St. Martins Press, 1991, ISBN 0-312-04783-5
  • Polanyi-Levitt, Kari (编), , Black Rose Books Ltd., 1990, ISBN 0-921689-80-2
  • Stanfield, J. Ron, , Macmillan, 1986, ISBN 0-333-39629-4
  • Dale, Gareth, , Polity, 2010, ISBN 978-0-7456-407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