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童軍與女童軍
印度童軍與女童軍(英語:、印地語:)是印度的國家童軍與女童軍組織。印度童軍與女童軍的總部受到印度政府的認可[1]。
印度童軍與女童軍 | |||
---|---|---|---|
印地語 | |||
總部 | 新德里 | ||
國家或地區 | 印度 | ||
創立日期 | 1950年 | ||
會員人數 | 4,150,000人 | ||
國家委員 | B·I·那加萊里 () | ||
隸屬 |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 世界女童軍協會 | ||
| |||
網站 www | |||
印度的童軍運動起源於1909年,當時為英國童軍總會的海外分部之一,1938年成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成員。印度的女童軍運動則起源於1911年,1928年成為世界女童軍協會的創始成員之一,當時印度女童軍運動涵蓋了現今的孟加拉與巴基斯坦。2011年止,印度童軍與女童軍共有2,886,460名童軍成員[2];2005年為止,女童軍成員則為1,286,161名[3][4]。
歷史
童軍
印度的童軍運動起源於1909年的英屬印度,由班加羅爾的卡騰主教男書院成立。而印度本土的童軍運動則起源於1913年,由維維安·玻色法官、班智達馬丹·摩漢·馬拉彌雅、班智達H·N·昆斯魯、吉里賈·尚卡爾·巴傑帕伊、安妮·貝費特與喬治·阿倫戴爾等人發起。在此之前,印度的童軍組織只開放給英國與外國的童軍成員加入。1916年,幼童軍開始成立,隨後羅浮童軍也於1918年成立。
1916年,加爾各答的高級副總監與警官J·S·威爾森引入了《童軍警探》,作為加爾各答警察訓練學校的教科書。當時威爾森自願提供加爾各答地區童軍總監阿爾弗雷德·皮克福德服務,1917年就成為舊使命教堂童軍團()的助理童軍服務員。當時他們正掙扎著思考是否讓印度的男孩准許加入英國童軍總會,但受到當時的英屬印度政府反對,因政府認為「童軍活動可能會讓人們訓練成革命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威爾森就擔任了幼童軍與童軍服務員;當1919年5月,皮克福德晉升為印度童軍總監時,威爾森繼任了加爾各答地區童軍總監。
為了繞開政府「禁止印度人加入英國童軍總會」的禁令,「孟加拉童軍」(,非現今的孟加拉童軍)成立,採用相同的理念與方法。許多獨立的童軍組織開始前仆後繼地於印度成立,如1916年成立的「印度人童軍總會」(,根據地為金奈,由安妮·貝費特與喬治·阿倫戴爾領軍)、「邁索爾童軍」()、「巴羅達童軍」()、海得拉巴的「尼扎姆童軍」()、「喜哇·薩米提童軍總會」(,成立於1917年,由馬丹·摩漢·馬拉彌雅與H·N·昆斯魯領軍)等其他類似組織。1920年8月,各童軍團於加爾各答召開會議,而當時威爾森主持了童軍大會操,結果印度總督發函邀請世界童軍總領袖羅伯特·貝登堡造訪印度。1921年1月下旬,貝登堡與奧莉芙·貝登堡抵達孟買,展開了次大陸的短期旅行,並在前往仰光前造訪加爾各答。阿爾弗雷德·皮克福德全程陪同貝登堡,並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在貝登堡造訪之下,除喜哇·薩米提童軍總會外的其他童軍組織聯合起來,合併成「印度童軍總會」()。1922年,皮克福德回到英格蘭,被任命為英國童軍總會於倫敦總部的海外總監,但他的夢想「印度本地男孩能加入童軍計畫」則得到了實現。
1938年,數名童軍成員因民族主義的浪潮,而離開了印度童軍總會。他們聯合喜哇·薩米提童軍總會與新創立的「印度國家童軍總會」(),共同成立了第一個印度童軍與女童軍合流的組織「印度斯坦童軍總會」()[5]。同年,印度童軍總會成為了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成員。
參考文獻
- . Department of Youth Affairs, Ministry of Youth Affairs and Sports. [2014-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 (PDF).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13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年8月31日).
- . The Bharat Scouts and Guides. [13 Januar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5月20日).
- . The Hindu. 17 August 2007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 . scoutsnguides.com. [13 Januar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月10日).
書籍
- Scouting 'Round the World, John S. Wilson, first edition, Blandford Press 1959 page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