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七过三八

“反三七过三八”是中国媒体人女权主义者李思磐(微博@李思磐)与性别平等倡导公益机构广州新媒体女性网络(微博@新媒体女性)于2016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在以新浪微博为主的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起的一次社交媒体运动,目的是以女权主义的立场反抗商业营销与微博上所流行的污名化“妇女”一词以及拒绝过三八妇女节的潮流。

背景

女生节,是中国大陆的一个节日,日期在定在国际妇女节前一天的3月7日,一般认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中国大学中发展而成,逐渐在全国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又称为三七“校园女生节”。在中国社会普遍对女性进行性别年龄歧视的背景下,国际妇女节和“妇女”一词亦被污名化、被排斥,于是高校学生逐以女生节替代妇女节,彰显女大学生与大龄、已婚及年老女性的区别,使之成为一个受她们欢迎的节日。[1]

之所以把女生节定在3月7日,原因极富争议,一个流传最广的段子解释是因其与3月8日妇女节的“一日之差”,即“女生和妇女只差一日”的双关语。汉语口语中,“日”亦指“做爱”。“一‘日’之差”除指时间上的“一‘日’之差”外,又被民众普遍的理解为女生(处女)经历一次性行为后成为妇女。这个段子后来被很多反对女生节的人用作女生节歧视侮辱女性的佐证。[1]

在各大高校的女生节里,男生一般会开展各种关心女同学、为女同学服务的活动,也形成了独特的拉条幅文化,在节日到来之际,男生制作条幅悬挂在校园人流往来频繁的地方,上面书写一些关心、赞美、恭维,或是挑逗女同学的贺词,以庆祝节日和表达对对方的好意和祝福。[2]

除了正面内容外,部分高校拉的女生节横幅内容低俗,引发争议,如“自从大一认识你,从此电脑无AV!”、“女生节,晚归要放开,不归要张开”,充斥着意淫的意味,被反对者质疑涉嫌公然性骚扰,但校方一般不会出面干涉。[3]

2010年微博开始流行以后,女生节时的活动和一些具有创意和文采的条幅被上传到网络上,加上一些网络媒体的报道,女生节的概念和文化走出了校园,开始通过网络向社会蔓延。2011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在校园内悬挂的女生节条幅由于妙语连珠在网上走红,更推动了其知名度。[4]

此后数年,女生节被商家,特别是电商所发掘,成为一个针对年轻女性进行营销的好机会,有电商的大数据报告指出女生节比妇女节更具消费潜力。[5]

人物与事件

2016年3月2日,范湉湉(《奇葩说》辩手,演员)于微博上使用话题#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的标签发布一则呼吁女性过女生节,反对过妇女节的视频。

在视频里,她表示自己近期收到了许多“妇女节祝福”,这让她很愤怒,表示三八、妇女这些词十分伤人,并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女性,都不应该被称作“妇女”,应该被称作“女生”,要过女生节而不是妇女节。同时她也呼吁联合国让女生节取代妇女节。[6]

她的微博引起了热烈反响,很快转发过万,登上当时的新浪微博话题榜前三的位置,表示支持和反对的网友唇枪舌剑各抒己见,讨论氛围不断升级。在话题#女生节取代妇女节#下,有大量女性表示自己不愿意被称为“妇女”。而诸如@陆琪、@苏岑、@青音等微博大V们也转发了此话题,表示妇女一词的生理属性太强,而女生节更符合时代精神。[5]

而对于这一话题的走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则表示,如今的中国已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在个性化占据至高点的现在,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传播的受众,他们首要关注的都是情感的认同。因此,相比于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深入而渐渐变味的“妇女”二字,消费者和传播受众更容易接受“女生”这一称呼。这也正是为什么#女生取代妇女节#受到网友大规模支持的缘由,因为女生节的说法更契合现代人的情感。[6]

之后,正在打造第三届3.7女生节的电商百度糯米也转发加入了这个话题,并在3日下午发布O2O生活服务女性消费大数据报告的沙龙论坛上,播放了范湉湉主张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的视频,为其打造的3.7女生节造势,提出3.7女生节比3.8妇女节更有消费潜力。[5]

而早在2月19日,女权主义者李思磐发布文章《三七或三八,这是一个问题》,已在微博上引发对“三七女生节”和“三八妇女节”的讨论。3月1日,李思磐发微博针对地铁中电商京东宣传“女生节”的广告提出批评,发起#反三七过三八#的话题标签,并且号召微博用户参与改“三八”广告游戏,用改动商业广告的形式去宣传性别平权并作出政策倡导,之后新媒体女性转发并加入话题,号召妇女们去到性别歧视现场,举起写有自己诉求的牌子拍照,或拍下性别歧视的三八节广告标语,以话题#反三七过三八#的方式发布。

在范湉湉发起的#女生节取代妇女节#话题引发热度后,3月3日,新媒体女性以#反三七过三八# VS #女生节取代妇女节# 为话题发布文章和用户投稿,微博中附带的文章论述了“反三七过三八”的主张,其中引用了微博@女权主义贴吧 在文章《#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的实质,就是消费主义取代女权主义》中提出的观点,认为反女权主义者通过“个人化”妇女问题,公开放弃其原先的女权主义政治立场,以及鼓吹消费主义文化等策略,来最终实现将女权主义议题“去政治化”的目的,使女权主义失去其在公共领域讨论和争辩妇女问题的理由。[7]在论述之后,文章也集中展示了各地女权主义者们展开行动的照片,她们举着“反三七过三八”标语出镜,并且在标语下写出各种平权诉求,包括反性骚扰、反性别暴力、反性别刻板印象、普及性教育、呼吁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就业平等、有偿家务劳动、男性分担家务与育儿、维护女工权益等等。

直到妇女节来临前夕,李思磐与新媒体女性持续号召微博用户以#反三七过三八#为标签投稿参与活动,并转发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行动者们的宣言与照片,连接微博各女权大号(如@联合国妇女署), 发布多篇相关文章推动运动,如3月5日新媒体女性发表的《妇女节礼物 | 别人提男孩延迟入学,我们提女性入学比例保障》,李思磐的《为什么#反三七过三八#》,3月7日新媒体女性 的《三七女生节,红底黄(白)字大写的性骚扰!》,以及3月8日当天转载的公众号“自杀咨询热线”  的文章《妇女节 | 在幸福的节日里,请反思幸福的真相》,引发诸如澎湃新闻等其他媒体关注和跟进,为话题增加了热度,并在微博上产生进一步影响力。

2017年3月,民间影像制作者以“反三七过三八”为主题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七上八下》问世,导演万青试图本片试图从作者的两个面向——2016年参与的中国民间“反三七过三八”行动实践和家庭日常——切入,并结合近当代社会性别现象,探讨一个关于被看、自我观看与反观互构,焦虑与欲望叠织的漩涡,流动于“-实践-知觉-反思-”的循环肌理。 [8][9]

参考资料

  1.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9-03-12 (中文).
  2. . www.mnw.cn. [2019-04-14].
  3. sina_mobile. . top.sina.cn. 2016-03-07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4. . www.mitbbs.com.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5. . tech.huanqiu.com. [2019-04-14].
  6. . eladies.sina.com.cn.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0).
  7. . passport.weibo.com. [2019-04-14].
  8. . movie.douban.com.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9. . wemedia.ifeng.com. [2019-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