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舰弹道导弹

反舰弹道导弹(ASBM)是一种军用弹道导弹系统。这是一种用于攻击海上军舰的中程弹道导弹。因为它的速度可达10马赫,所以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舰载导弹防御系统可以拦截大量同时袭来的反舰弹道导弹。[1]

东风-26

反舰弹道导弹装备有足够大的常规弹头,加上高速飞行的巨大动能,它的一次攻击就足以重创甚至击沉一艘超级航空母舰。与携带核弹头的导弹不同的是,它必须直接命中目标才能造成破坏。因此它与典型的弹道导弹不同,它在短暂的初始加速阶段后,首先遵循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然后需要精确的高性能制导系统来引导它攻击移动中的目标。優勢面在於軍事界討論的命中率問題實質意義不大,因為只要有一定的命中率,作為防守武器,陸地一方的彈藥基數極大,只要一次大量發射(例如十枚以上)終將命中。[2]

历史

1960年,苏联切洛梅設計局(OKB-52)的切洛梅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提出了“UR-200”计划,即设计一种攻击海上机动目标的弹道导弹。然而,随着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该型导弹的原型火箭连续9次发射失败,该计划被国防工业部长乌斯季诺夫终止。[3]

2005年,美国国防部声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制并测试了世界上第一种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丁型导弹,射程约为3,000(1,900英里)。据估计该型导弹在2007年或2008年已经达到初步作战能力,而制导系统仍处在渐进的发展中,更多的无人机和卫星正编入该系统。[4]美国假设东风-21反舰弹道导弹已经于2009年服役。[5][6]

2011年2月,伊朗展示了“波斯湾”型(英語:)近程反舰弹道导弹。这是一种以征服者-110导弹为基础的新型导弹成功击中固定的舰靶。有报道称,它是一种以东风-11为基础开发的近程弹道导弹,而前者的射程为250-300公里。[7]

拉夫黑德上将说,美国在太平洋的几个陆上基地,更容易受到中国的弹道导弹攻击,因为他们不像航母能够移动以躲避打击。[8]

2013年,一种名为东风21D型的反舰弹道导弹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纪录片中。

著名型号

东风-21D

东风-21D导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制的一种反舰弹道导弹。中国已有报道的超视距雷达研制工作是为了反舰弹道导弹的定位。[9]

美国海军的回应是将关注的焦点由浅吃水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进行严密封锁,切换到建造装备有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驱逐舰。[10]美国已经将大部分具有反弹道导弹能力的舰只调至太平洋,扩大所有宙斯盾驱逐舰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并增加采购标准-3型(SM-3)反导导弹[11]美国还升級了用于跟踪弹道导弹发射的巨大网络,这为航母战斗群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提前离开导弹的目标区域提供了预警。[12]

马歇尔·霍伊尔写道,中国应该能压倒美国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仅仅是因为中国在国内增加更多的反舰弹道导弹(和诱饵弹)比美国在西太平洋部署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的标准-3型导弹成本更低。[13]这在约翰·派克建议需要多枚导弹来确保拦截每一枚来袭的反舰弹道导弹后尤其明显。[14]

一些专家说这类导弹可能导致核武器扩散,以及中国与日本印度发生军备竞赛。因为中国不是中程导弹条约的成员国,这甚至会终结美国与苏联签署的该条约。[15][16]

东风-26

东风-26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核常兼备中程弹道导弹,是继东风-21D后世界现役第二种大型中远程反舰弹道导弹。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核常兼备导弹方队首个型号初次亮相。[17][18]

参考文献

  1. Report: Chinese Develop Special "Kill Weapon" to Destroy U.S. Aircraft Carri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 S. Naval Institute, March 31, 2009.
  2. . [2018-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7).
  3. 千龙网. . 新华网. [2012-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5).
  4. PLAN ASBM develop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formationdissemination.net, March 28, 2009.
  5.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p. 2 (p12 of PDF)
  6. . SCMP. 10/1/2009 [2009-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7. . defense-update. 8 February 2011 [15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9).
  8. "Roughead Says ‘Fragile’ Ship Base Must Be Factored in 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loomberg News, 21 April 2011.
  9. . [201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9).
  10. . [201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1).
  11. (PDF). [2012-0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2-24).
  12. Pomfret, John. "Military strength is eluding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ashington Post, 25 December 2010.
  13. Hoyler, Marshall. "CHINA'S “ANTIACCESS” BALLISTIC MISSI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Autumn 2010, Vol. 63, No. 4.
  14. Lowther, William. "Expert downplays PRC threat to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aipei Times, 30 December 2010.
  15. Erikson, Andrew S.; Yang, David D. . Proceedings Magazine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2009, 135 (5) [3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2).
  16. Mark Stokes; Dan Blumenthal. . The Washington Post. 2 January 2011 [3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6).
  17. . 京华时报. 2015-09-04 [2015-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5).
  18. .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