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調

反調英語:),又稱論戰,是一個具爭議性的邏輯論證,其意圖是建立一個具體了解的真理,及指出相反立場的謬誤。論戰大多見於很有爭議性的話題,該論證的方法或實踐稱為反調。一個經常寫作反調文章,或者說話唱反調的人,是一個辯論者或爭論者[1]。原來的英語詞是從希臘語: 英語拼音: polemikos)衍生出來的,意思是「好戰的,敵對的」[2][3],而這個詞又來自希臘語: 英語拼音: polemos),即「戰爭」[4]

概述

伴隨著辯論,反調是爭論的最常見的形式之一。雖然與辯論類似,但反調被局限在一個明確的爭議性論題。不同於辯論,可讓爭議雙方之間存在共同點,反調的目的,只是為了建立一個觀點的真理,而同時反駁對方的觀點。

反調通常涉及到宗教哲學政治,或科學的重要議題。以往,論戰新聞常見於歐洲大陸;當時的誹謗法​​律,相對於現在,並沒有想像中嚴格[5]

為了支持對17至19世紀論戰的研究,一個英國的研究項目,於2002年將那個時代的論戰小冊子,放到互聯網上,數目超過24,000項[6]

神學論戰

神學論戰是神學論證的分支,圍繞著宗教事務,致力於歷史或爭議的行為[7]。但這應該從護教區分,後者是信仰的知識防禦。 馬丁·路德在1525年的著作《意志的束縛》,是神學論戰的一個典型例子。這是寫在回答一個反調的題目: 《意志的自由》,由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於1524年所著。

另一個例子,是兩冊1896年的著作《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史》(分上、下卷),由美國外交家,教育家及作家安德魯·迪克森·懷特所著[8]。作者的科學觀,大體是樸素的經驗主義觀點。科學基本上被看作是經驗的歸納,被簡單地當作對世界的正確表像,是與宗教教義反調的論題。科學知識被當作是真理或者至少是不斷接近的真理,被認為只與客觀的世界有關,與人類的文化,信念,甚至宗教無關。雖然此書未必能體現主流見解,但仍有其代表性,可以反映出近代西方歷史上,科學與宗教關係值得關注的反調思想[9]

參考文獻

  1.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Springfield, MA, 2005), s.v. "polem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Springfield, MA, 2005), s.v. "polem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 (Random House, New York)
  4. πόλεμο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n Perseus
  5. . britannica.com. [200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1).
  6. . The Universities of Aberdeen, St Andrews and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Lampeter. [2014-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3).
  7. Nicole, Roger R. . The Founders Journal. Summer 1998, (33) [200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8. . [2014-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9. . [2014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6日).

書籍

  • Gallop, Jane. 1.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ISBN 0-415-97228-0.
  • Hawthorn, Jeremy. . Hodder Arnold. 1987. ISBN 0-7131-6497-2.
  • Lander, Jesse 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83854-1.
  • Kershaw, Ian. .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ISBN 978-0-393-06757-6.

外部链接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