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巨龜

古巨龜學名),又名帝龜古海龜,其学名Archelon出自希腊语,意思是“海龜中的帝王”,是一滅絕,棲息於白堊紀晚期,亦是史上最大的龜類之一,最大的個體體長可達460(15英尺),兩鰭肢之間寬達400(13英尺),體重可達2,200(4,900英磅)。過去認為帝龜是最大的龜類,直到後來地紋駭龜被發現,模式種為“不朽古巨龜”。以往認為稜皮龜是古巨龜現存親緣關係最近的近親,但現今認為,包括古巨龜在內的原蓋龜科物種均屬於獨立於現存海龜之外的演化支。

古巨龜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
PreЄ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龟鳖目 Testudines
科: 原盖龟科 Protostegidae
属: 帝龟属 Archelon
种: 古巨龜 A. ischyros
二名法
Archelon ischyros
Wieland, 1896

古巨龜具有皮革質的龜甲,上面有2.5或5(1或2英寸)高的崚脊。古巨龜雖然體型以現代生物的標準來說及其巨大,但古巨龜依然是當時同樣棲息於西部內陸海道滄龍超科白堊刺甲鯊劍射魚的食物,因為古巨龜的龜背甲還沒進化到現代龜類的程度,龜甲之間有太多孔隙讓肉食海洋動物撕咬,但古巨龜依然牢牢把握住屬於生態位中層,也能反向捕食頂級掠食者的幼體。古巨龜的滅絕原因可能來自於內陸海道的限縮、卵與幼體的掠食、以及下降的氣溫所導致。

描述

牠與現今的棱皮龜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中的龜。帝龜并没有现代海龟的硬壳,它的背甲由长出体外的肋骨构成,上面可能覆盖着皮革类的表层或角质碟片。帝龜的喙部没有牙齿,它吃的食物大部分都漂动在海平面附近,包括鱼,水母,腐肉和植物。除了在海床上冬眠,它几乎都不需要深潜。和现代海龟一样,帝龜会趁四周漆黑一片时,爬上沙滩产卵并将其掩埋。 最大的帝龜化石是於1970年代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皮耳頁岩發現,其長度多於4.1米(13.5呎),鰭狀肢之間距離闊4.9米(16呎)。牠的化石估計是屬於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當時北美洲中央是由一層較淺的海洋(西部內陸海道)所覆蓋。帝龜的重量估計多於2200公斤[1]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Black Hills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Research, Inc. [23 December 201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