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犬

高沙犬,又稱臺灣土犬福爾摩莎犬國寶犬高沙犬,高沙犬是犬隻品種,屬於馴化動物,臺灣培育之犬科動物(不是原生種動物),最早起源自臺灣高海拔地區原住民飼養的獵犬,是南亞狩獵犬的後代。牠們非常適應台灣崎嶇不平的地形,現在大多作為狩獵犬、護衛犬、特技犬、搜救犬、或者是陪伴犬[1]

台灣犬
Taiwan Dog
別名Formosan (福爾摩莎犬), National Dog (國寶犬), Taiwan Dog (臺灣犬), Taiwan Canis, Taiwanese Dog, Taiwanse Canis.
原產國 中華民國(台灣)
特徵
體重 雄性 14–18 公斤 (31–41 磅)
雌性 12–16 公斤 (26–36 磅)
身高 雄性 48–52 公分 (18–21 吋)
雌性 43–47 公分 (16–19 吋)
皮毛 Smooth and oily(光滑、油亮)
顏色 Black, earthly yellow, or yellow.(黑、土黃或黃)
產子數 10-12 幼犬
壽命 10-13 年
分類/標準
FCI Group 5 Spitz and Primitive, Section 7 Primitive Hunting Dogs #348 (Provisional)
備註Breed provisionally accepted, not eligible for the CACIB. This breed is recognized with a pedigree from the Taiwan Kennel Club.
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

特徵與分類

臺灣犬最早於17世紀即有文獻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朱仕玠小琉球漫誌》描述:「番犬大如黃犢,吠聲殊異。剪其雙耳,以草木蒙密,且多鉤刺,欲其馳騁無掛礙也……。捕獐鹿,發示追蹤,百不失一。」。根據世界犬业联盟對「台灣犬」的介紹指出,台灣犬是台灣本土品種培育的中型犬種,屬於南亞狩獵犬的後裔。目前(至2015年7月22日止),經過官方血統認證的台灣犬有6909隻[2]

  • 身形:台灣犬的頭呈三角型、額、吻中長[3] 。吻有時呈黑色、或有舌斑、額稍高。
立耳:細尖耳、兩耳外擴成外八型,單耳內直外弧,耳皮薄。
眼型:呈杏仁眼形或鳳眼形。
身長與體重:公成犬身長約為48至52公分、體重約14至18公斤。母成犬則約為43至47公分,體重約12至16公斤。
胸深:由下腹向上收,即一般所稱的「高弓腰(狗公腰)」;尾細向上半捲,如彎刀型。
腳爪:腳掌下具備有厚肉墊,彈跳力、平衡感、活動力極佳,不懼高,具爬樹之本能。
尾部:尾形呈鐮刀狀。
  • 毛色:主特徵為短毛(外層毛剛硬粗短、內層絨毛細柔),毛色以黃(土黃或黃褐色)、純黑為主,或有虎斑、黑白花混合花色等多種。罕有全白,亦可能是突變種。
  • 體態:概分中型和小型二種。
中型狗體態標準,腰細、胸寬,成犬身高不過五十公分左右,胸圍四十幾公分;小腿筋骨細長,大腿肌肉緊實。
小型犬有二種,一種身高平均四十公分,一在卅公分以下;前者體格沒有中型狗魁梧,但瘦長伶俐,是長跑健將。小型犬臉型較瘦削,顯得機靈,尾巴、耳朵均豎立,好似隨時警戒中;舌頭正面或背面有黑斑[4]

習性

  • 智力高、領悟力強,家犬。
  • 保有相當程度野性,攻擊性較強,不易和陌生人親近,但對主人極為忠心。雖然如此,但飼主可以培育溫馴個性,就像日本柴犬原獵犬培育而來。
  • 勇敢善獵,面對大型獵物亦不畏懼。
  • 體力佳。
  • 地域性強,外人進入自動防衛。
  • 適應環境能力佳,獨立性良好。
  • 生活習性佳,服從性高。
  • 極具靈性。

飼育簡史

在台灣清治時期,因由台灣原住民飼養,而被稱為番犬後來在台灣日治時期的資料中,由於台灣原住民被稱為「高砂族」,也稱之為高砂犬。現今臺灣戰後時期則改叫為台灣土犬,以及打獵犬或簡稱土犬(Pariah Dog)。然而,因流浪進口犬種氾濫街頭及未嚴格實施寵物節育等因素,臺灣犬早已與外來犬種大量雜交,目前不易找到純度高的犬隻。1978至1980年間,日本名古屋大學太田克明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臺灣大學畜牧系畜產研究室宋永義教授合作調查臺灣犬。該團隊發現西部平地已無法找到純種台灣犬,遂轉往山區調查,以中央山脈二十處原住民村落為調查點。在找到的160頭臺灣犬隻中,有46頭判定為一級純度。此項估計達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界生物保種監督警告系統所公布的瀕臨絕種動物標準[5]。而在1990年代,臺灣社會飼養臺灣犬漸成風潮,臺灣犬身價躍升,加上本地狩獵文化式微,對犬隻不再重視,使得山地部落及鄉間的臺灣犬被平地寵物商家大量購往都會區,供給一般大眾飼養[6]

混種瀕滅危機

  • 荷蘭、日本統治台灣時期:隨船帶進外來犬種,因與平地原住民之原生犬隻混融與雜交,此為混種危機的源起。
  • 二戰末期:日本軍人隨船帶進軍用「狼犬」,再度讓原處深山而免致於雜交危機的原生犬亦遭淪陷。
  • 國民政府時期:自中國大陸帶來「吃狗肉」文化及因經濟發展、社會開放,貿易商自世界各地引進高價洋犬或日本犬種,無意之下,與台灣土狗再度雜交。讓台灣原生犬其存續空間更加狹隘。
  • 1978年,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太田克明,為研究日本犬的起源,進而追查至台灣。在台與台大畜牧系合作,進行台灣本地原生犬隻之普查作業。同年,台灣平地已不復見台灣原生犬隻之基因血系。研究人員進而分向台灣二十個定點山區(原住民聚落)查找並探詢原住民耆老,有關於早年台灣原生犬其外觀與體態。最終,才追查到160隻(其中,達到一級純度的台灣原生犬只佔46隻)。此調查結果,依據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規章,已符合世界生物保種監督警告系統認定之「瀕臨絕種」的動物。

國際承認

2015年6月8日至9日,世界犬业联盟義大利米蘭召開全球會員國大會上,台灣土狗通過70多個會員國代表投票,正式成為代表台灣的全球新興犬種之一,也正名為「台灣犬」(Taiwan Dog)。根據FCI對「台灣犬」的介紹指出,台灣犬是台灣馴化的犬種,屬於南亞狩獵犬的後裔,被過去中部山區居民稱為「賤民狗」(Pariah dog)。另外,也指出,此品種相當忠誠,過去是獵人在森林中的同伴,此品種在現代台灣則被飼養成守衛犬或陪伴犬[7][8]

注釋

  1. Meredith Dodge. . Taipei Times. 2005-11-05 [2007-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2. . 自由時報. 2015-07-22 [2015-07-25] (中文(繁體)‎).
  3. 台灣犬外表特徵台灣犬的家
  4. 光華雜誌臺灣特稀有動物系列報導(9)臺灣犬 1986年五月出版
  5. 林乙華,〈土狗傳奇〉《經典雜誌》第70期,2004年5月出刊,頁78。
  6. 林乙華,〈土狗傳奇〉《經典雜誌》第70期,2004年5月出刊,頁78。
  7. . 東森新聞. 2015-07-21 [2015-07-25] (中文(繁體)‎).
  8. FCI General Assembly in Milan, June 2015: Breeds recognised on a definitive basisFCI 2015-06-15

參見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台灣犬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