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與東澳之間的烏岩角,南到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為全島最長的山脈,它將台灣全島分成了西大、東小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較險峻,而西部則較寬緩。同時中央山脈也成為全島各水系的主要分水嶺,有「台灣屋脊」之稱。

中央山脈位置略圖
飛機上所見中央山脈(圖中最遠處,屬北二段)

範圍

中央山脈北起宜蘭縣蘇澳附近的北方澳,經七星嶺轉西南方,接上從東澳嶺(821公尺)而來的稜脈,南抵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位於台灣中央偏東,全長約34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縱貫全島有「台灣屋脊」之稱,所以又稱為「脊樑山脈」(註:「脊樑山脈」是狹義的中央山脈;另有廣義的中央山脈,是泛指「脊樑山脈」、「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三條山脈的統稱)。

劃分

1971年舉辦「中央山脈南北大縱走」活動,因期間無法下山補給,故將中央山脈做分段設立補給地點,利於山下人員準備需要天數的物資,再朝向已設好的補給地點進行物資輸送。由於南北兩隊進行縱走,分段因此形成北段是由北向南分成:北一段、北二段、北三段,南段是由南向北分成:南南段、南一段、南二段、南三段。南北兩隊會師地點在七彩湖,故為北三段、南三段交界地點。


中央山脈自七星嶺後,大白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的有名山峰(1369公尺),三星山則是第一座高度超過2000公尺的有名山峰(2352公尺),此後高度即均在2000公尺以上,南湖大山北緣的巴都諾服山首度超過3000公尺(3167公尺),此後進入高山地區。

自南湖北山起至中央尖山這段,被稱為北一段,也稱南湖中央尖,中央尖山迄甘著峰間之稜線,因地形破碎,更稱「死亡稜線」之稱呼。從甘薯峰迄中橫間,則被稱為北二段無明山鈴鳴山畢祿山)。從奇萊連峰起登點松雪樓開始,經奇萊主山北峰奇萊主山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山能高山南峰光頭山白石山安東軍山,以迄低於3000公尺的摩即山草山卡社大山為止,被稱為北三段,但又因為此段太長,故山岳界復將其細分為「奇萊連峰」、能高山至安東軍山的「能高安東軍」兩段。

鄰近奇萊連峰的合歡群峰,因為中橫霧社支線(台14甲線)的開通,沿線的山峰易於攀登,因此合歡山主峰北合歡山西合歡山合歡山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等群峰並未列入北三段。

南段

中央山脈主脊在安東軍山以南陷落,一直到關門北山才又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並在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區形成中央山脈最高峰彙集,與玉山山脈爭鋒的場面,從丹大林道以南,迄八通關越嶺道間,被稱為南三段,此段自「三」算起,是因為中華山岳協會在辦大會師時,是以南北兩方向向位居中央的七彩湖會師之故。

八通關越嶺路在大水窟池以下,到南部橫貫公路之間,被稱為南二段向陽山三叉山),自南橫以南,迄卑南主山間,則為南一段

卑南主山北大武山間,高度低於3000公尺,稜線寬廣、低平,淤積成許多湖沼,如萬山神池藍湖大鬼湖遙拜池紅鬼湖小鬼湖,這段又稱為南南段,此外南南段最高峰為北大武山,大武山為台灣最南端的百嶽,海拔3092公尺

百岳名峰

中央山脈高峰連綿,台灣百岳有許多名峰位於中央山脈之中。根據統計,中央山脈中的台灣百岳名峰總計有六十九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也達一百八十一座,總數是台灣五大山脈之冠。有:

主稜線山峰列表

名稱標高(公尺)座標備註
北方澳鼻16624°36′02″N 121°52′56″E
北方澳山142
七星嶺228
糞箕湖山47124°35′29″N 121°49′21″E
小帽山796
西帽山966
大白山1,36924°32′38″N 121°46′59″E由北向南首座1,000公尺山峰
蘭崁山1,477
烏帽山1,013
蕃社坑山1,066
十六分山1,817
遭難山1,913
三星山2,35224°30′32″N 121°33′50″E由北向南首座2,000公尺山峰
多門山2,273
加羅山2,320
見晴山2,492
霧覽山2,471
發徒山2,58724°24′52″N 121°27′34″E
拔拖諾府山3,16524°23′58.8″N 121°26′32″E由北向南首座3,000公尺山峰
巴都服山3,34524°23′30″N 121°26′19″E北一段始
南湖北山3,53624°23′01″N 121°26′14″E
南湖大山北峰3,59224°22′27″N 121°26′32″E
南湖大山東北峰3,555
南湖大山東峰3,63224°21′57.24″N 121°27′2.52″E
南湖大山3,74224°21′40″N 121°26′23″E
南湖大山南峰3,44924°20′52.08″N 121°26′4.56″E
中央尖山東峰3,580
中央尖山3,70524°18′36.83″N 121°24′58.36″E北一段終
中央尖山西峰3,412
甘薯峰3,15824°17′24″N 121°23′23″E北二段始
鬼門關山3,385
無明山3,45124°15′31″N 121°22′55″E
無明山西峰3,225
鈴鳴山3,27224°14′40″N 121°21′06″E
北畢祿山3,193
畢祿山3,37124°12′49″N 121°20′50″E
畢祿山南峰3,041
卯木山2,819
中橫合歡山隧道北二段終
北合歡山3,42224°10′53″N 121°16′54″E
石門山北峰3,275
石門山3,23724°09′09″N 121°17′04″E
合歡主峰3,41724°08′33″N 121°16′16″E
(松雪樓旁)北三段始
合歡山東峰3,42124°08′08″N 121°16′52″E
奇萊主山北峰3,60724°7′4.08″N 121°20′6″E
奇萊池山3,430
奇萊主山3,56024°5′9.6″N 121°19′22.8″E
卡羅樓山3,375
奇萊裡山3,383
奇萊主山南峰3,35824°3′37.08″N 121°16′47.64″E
深堀山3,311
南華山3,18424°2′21.48″N 121°17′9.6″E
卡賀爾山3,105
能高山3,26223°59′32.28″N 121°15′36″E
能高山南峰3,34923°57′55″N 121°16′41″E
光頭山3,06023°56′17″N 121°16′19″E
白石山3,11023°54′27″N 121°16′29″E
安東軍山3,06823°52′22″N 121°15′51″E
摩即山2,643
草山2,811
卡社大山2,94723°46′49″N 121°13′14″E北三段終
七彩湖丹大林道)南三段終
六順山2,99923°43′28″N 121°14′22″E
關門北山3,022
關門山2,97623°40′14″N 121°14′08″E
大石公山3,030
小石公山2,980
丹大山3,32523°36′04″N 121°12′42″E
盧利拉駱山3,175
盧利拉駱山西峰3,123
馬路巴拉讓山西峰3,205
義西請馬至山3,24523°35′11″N 121°09′12″E
烏妹浪胖山3,031
僕洛西擴山3,005
烏可冬克山3,022
馬利加南山東峰3,377
馬利加南山3,54623°31′17.76″N 121°7′1.92″E
馬利亞文路山東峰3,447
馬利亞文路山3,467
馬博拉斯山3,78523°31′13.08″N 121°4′1.92″E
秀姑巒山3,80523°29′48.44″N 121°3′27.18″E
大水窟山北峰3,625
大水窟山3,64223°28′25.68″N 121°2′18.96″E
八通關越嶺道南三段始/南二段終
南大水窟山3,381
北面山3,167
達芬尖山3,20823°26′02″N 121°00′43″E
塔芬山3,07023°24′21″N 121°01′36″E
轆轆山東峰3,267
轆轆山南峰3,089
雲峰東北峰3,255
雲峰東峰3,450
南雙頭山東峰3,355
三叉山3,49623°17′49.92″N 121°1′43.32″E
向陽山北峰3,462
向陽山3,60323°17′3.48″N 120°59′32.64″E
溪頭山3,272
關山嶺山3,17623°16′15″N 120°57′34″E
南橫大關山隧道南二段始/南一段終
塔關山3,22223°15′07″N 120°56′32″E
鷹子嘴山3,262
關山北峰3,429
關山3,66823°13′40″N 120°54′41″E
海諾南山3,17523°11′08″N 120°54′41″E
小關山北峰3,239
小關山3,24923°09′06″N 120°52′34″E
雲水山3,013
馬西巴秀山3,022
卑南主山北峰3,267
卑南主山3,29523°03′04″N 120°52′27″E南一段始/南南段終
卑南主山南峰3,185
見晴山2,720
出雲山2,772
內本鹿山2,459
遙拜山2,415
拜燦山2,298
王霸邊浦山2,407
大埔山2,378
拉戞拉戞山2,202
知本主山2,23022°43′32″N 120°52′47″E
兜山2,071
境界山1,959
松山2,062
霧頭山2,736
茶埔岩山2,360
北大武山3,09222°37′37.4″N 120°45′41″E南南段始/由南向北首座3,000公尺山峰
南大武山2,841
茶仁山2,139
衣丁山2,068由南向北首座2,000公尺山峰
句奈山1,554
姑子崙山1,631
大漢山1,688
馬羅寺山1,671
茶茶牙頓山1,326
加芝來山1,078
加菩安山1,08422°18′29″N 120°46′40″E由南向北首座1,000公尺山峰
茶留凡山776
耆路知可山916
牡丹池山554
八瑤山413
四林格山592
老佛山674
三台山531
門馬羅山305
龜呵吠山276
帆石山119
鵝鑾鼻6021°54′12″N 120°51′10″E

地形屏障

每逢颱風由東向西侵襲台灣,背風面受到中央山脈屏障而風雨皆小,而且颱風環流開始接觸陸地時強度大幅減弱,故中央山脈常被說是護國神山,但氣象專家吳德榮不以為然:吳德榮說,這種說法以受到中央山脈屏障地區的本位主義看待也許是對的,但就整個台灣來說絕對是錯的,因為颱風被中央山脈破壞結構時消耗的能量必然在迎風面轉換成狂風暴雨;如果沒有中央山脈,1996年賀伯颱風就不會在兩天內在迎風面的阿里山降雨2000公釐,2009年莫拉克颱風更不會在迎風面的台灣南部山區降雨2600多公釐;曾有學者利用電腦模擬,若台灣地形是平坦的,則莫拉克颱風所能帶給台灣的降雨就差之千里,證明中央山脈絕非護國神山[1][2]。但若沒有中央山脈,每回颱風來襲所帶來的強風必會襲擊全島任何一處,同時臺灣夏季降雨量也因此大幅降低易引發旱災,因此在機會成本比較下,中央山脈為臺灣仍帶來不少幫助。

相簿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吳德榮. . 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2016-07-09 [2016-07-10].
  2. 楊騰凱. . TVBS新聞. 2016-07-09 [2016-07-10].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央山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