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考
《史籍考》是清朝章學誠的作品,其间幾遭波折,至章氏臨終時仍未完稿,最後成書三百二十五卷。咸豐年間書稿毀於戰火。
章學誠一心續寫朱彝尊之《經義考》。[1]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靠著周震荣的牽線,章學誠得河南巡抚畢沅的協助下開始编纂《史籍考》。开局之后,章学诚即与洪亮吉、凌廷堪等人“泛览典籍”[2]。乾隆五十三年(1788)秋,畢沅调任湖广总督,使得《史籍考》编纂一度搁置,而成书仅得一百卷。[3]章学诚投靠亳州知州友人裴振。[4]嘉慶三年章学诚入谢启昆幕府,再續《史籍考》之编纂工作,不久因出現歧見,章氏辞去编职。在谢启昆支持下,原稿僅一百卷的《史籍考》由胡虔、钱大昭、袁钧、张彦曾等续增至325卷。[5]毕家受胡齐仑案牵连,財產遭到籍没。谢氏《史籍考》之修撰,又告中辍。
《史籍考》之修纂時間達六十年之久,多次中辍,前前後後得畢沅、謝啟昆、潘錫恩等官員資助,一直到章氏病歿,尚未完稿。道光二十六年(1846),南河总督潘锡恩再度对《史籍考》加以增订。[6]許瀚赴清江浦為潘錫恩校訂《史籍考》[7],全書分十二綱五十七目,共三百二十五卷,道光二十八(1848)年九月,全書“写成清本,待付手民”[8]。咸丰初年,太平軍禍起,無瑕刊刻,《史籍考》原稿存於潘锡恩泾县故里[9]。咸丰六年(1856)潘家因战火殃及,“所居毁于火,藏书三万余卷,悉为煨烬”,而《史籍考》亦同归一炬。《章氏遺書補遺》中僅存有《史考釋例》和《史籍考總目》兩篇。民國二年(1912年)的《中國學報》曾刊出極小部份的殘稿。一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史籍考》全本,後證實無此事。[10]
注釋
- 章学诚:《论修史籍考要略》
- 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29,《外集二》,《与孙渊如书》。
- 嘉庆三年史善长跋《弇山毕公年谱》称:“《史籍考》一百卷。”
- 章学诚《上毕制府书》曰:“事未及殷,而阁下移节汉江。学诚欲襥被相从,则妻子无缘寄食;欲仍恋一毡,则东道无人为主。盖自学诚离左右之后,一时地主,面目遽更,造谒难通。疣之赘,尚可言也;毛无附,将焉置此?阁下抚豫数年,学诚未尝一来;及其来也,阁下便去,进退离合,夫岂人谋?不得已还往亳州。”(《章学诚遗书》,《补遗》)
- 谢启昆于嘉庆三年致书陈奉滋云:“仆所作《小学考》,昨甫脱稿;《史籍考》年内亦可告竣。书籍友朋,此间最盛,仆之复来浙江,所得惟此耳。”(谢启昆:《树经堂文集》卷4,《与陈东浦方伯戊午》。)。又谢启昆于嘉庆四年再致书孙星衍称:“毕宫保《史籍考》之稿,将次零散,仆为重加整理,更益以文渊阁《四库全书》,取材颇富,视旧稿不啻四倍之。腊底粗成五百余卷,修饰讨论,犹有待焉。”章学诚代谢启昆所拟《史考释例》称:“此书(《史籍考》)为镇洋赠宫保毕公所创稿,遗编败麓,断乱无绪。予既为朱氏补《经考》,因思广朱之义。久有斯志,闻宫保既已为之,故辍笔以俟观厥成焉。及宫保下世,遗绪未竟,实为艺林阙典。因就其家访得残余,重订凡例,半藉原文,增加润饰,为成其志,不敢掩前人创始之勤也。”
- 潘骏文跋《乾坤正气集》曰:“因念先公尚有增订《史籍考》一书,亦与斯集同时雠校,系因毕秋帆、谢蕴山两先生原本,为卷三百卅有三。第原书采择未精,颇多复漏,先公因延旌德吕文节、日照许印林瀚、仪征刘伯山毓崧、同邑包孟开慎言诸先生,分类编辑,删繁补缺。”(顾沅辑:《乾坤正气集》卷末)
- 刘寿曾:《广英堂遗稿·跋》,包慎言:《广英堂遗稿》卷末。
- 潘骏文:《乾坤正气集跋》
- 潘骏文:《乾坤正气集跋》
- 姚名達《中国目录学史》稱:“一九二八年,著者有意另撰,以补学诚之遗憾。忽睹北平各报新闻,谓此书忽发现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及驰书问讯,该馆中文部主任 Prof. Arthur W Hummel 复书否认,乃知其诬。著者又亲往绍兴章氏、南康谢氏访查,亦未发现。”王重民为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所作《后记》中,引潘骏文《乾坤正气集》跋语,揭示潘锡恩增订之《史籍考》,实毁于战火,并指出:“《史籍考》这一悲惨结局很少有人知道,因而才有流出国外的谣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