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香港)

吳昊(1947年8月11日-2013年12月16日),原名吳振邦廣東東莞出生,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視電影系系主任、無綫電視編劇監製,他亦是香港歷史風俗掌故專家、書本作家專欄作家電台節目主持、影評人收藏家

吳昊
幕后
本名吳振邦
罗马拼音NG Chun Bong (NG Ho)
国籍 中国香港
出生(1947-08-11)1947年8月11日
 中國廣東東莞
逝世2013年12月16日(2013歲-12歲-16)(66歲)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
职业編劇監製香港歷史風俗掌故專家、作家電台節目主持、影評人收藏家
教育程度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社會系

生平

吳昊中學時採用筆名吳昊投稿撰寫影評,1971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社會系[1],畢業後曾任報館翻譯員,1973年獲當時的無綫電視節目部經理周梁淑怡邀請,加入無綫電視任編劇撰寫劇本,其後獲晉升為創作部主管。他曾為無綫編寫的劇集包括《家變》、《網中人》、《上海灘》、《千王之王》、《親情》等[2],更負責監製張國榮主演的首部無綫電視劇《儂本多情》。他亦曾為無綫舉辦的製作人培訓班培訓編劇[3]

1989年吳昊離開無綫,加入香港浸會學院(香港浸會大學之前身),擔任電影、電視系講師,其後成為系主任及副教授直至2009年9月方退休,至逝世前兩星期卻依然繼續出任客席講師[4][5][6]

此外,吳昊致力於收藏文化遺物及研究香港歷史典故,更因此有「老花鏡」之別稱[7],出版過《香港老花鏡》、《香港掌故》系列、《老香港》系列、《太平山下》、《歲月留情》等書籍。2012年10月11日,吳昊在社交網站Facebook開立「吳昊(老花鏡)」專頁,在互聯網上發佈香港的舊人、舊事與舊物,內容包括經典的廣告、書刊、古早產品等舊景物之照片,並加以描述[8]。吳昊對香港影視亦有甚有研究,著有《香港電影民俗學》、《亂世電影研究》、《香港電視史話》、《孤城記──論香港電影及俗文學》、《香港電影類型論》(合著)及《邵氏光影系列》等書目、專欄[5]

吳昊於2003年證實患上食道癌。2013年10月,吳昊之癌病再度復發,隨即接受電療化療,惟沒法令癌細胞減少擴散,病情無改善跡象[9]。至2013年12月15日,吳昊突然發燒,肺部受到感染,意識亦開始模糊,至翌日凌晨零時許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病逝,享年66歲[3],隨之其Facebook專頁貼出了一張黑白照片,伴以文字:「風起了,我要隨風遠去,繼續我的獵奇尋寶之旅…」。

編劇/編審/監製(無綫電視

  • 1976年《近代豪俠傳》編劇、《逼上梁山》編審
  • 1977年《家變》編劇、《畫蛇添足》編審
  • 1978年《人海奇談》編審(與羅卡合作)、《國際刑警》編審(與羅卡合作)、《一代橋王》編審、《的士司機》編審、《三及第》編審、《第一次》編審(與羅卡合作)
  • 1979年《天虹》編審+編劇(與海滴合作)、《四眼神探》編劇、《龍潭群英》編劇、《抉擇》編審、《楚留香》編劇、《網中人》編劇、《名劍風流》編劇
  • 1980年《鹽梟》編審、《上海灘》編劇、《發達容易搵食難》編審、《親情》編劇+編審、《輪流傳》編審(與陳翹英合作)、《勢不兩立》編劇+編審
  • 1981年《迷離世界》編審、《龍虎雙霸天》編審(與胡沙合作)、《情謎》編審(與鄧偉雄合作)、《佛山贊先生》編審、《老虎甩鬚》編審、
  • 1982年《香港八二》編審、《孤城客》編審、《萬水千山總是情》編劇、《假日風情》編審
  • 1983年《北斗雙雄》編審
  • 1984年《扭計雙星》監製、《我要結婚》監製、《天師執位》編審、《儂本多情》監製、《城市小品》監製
  • 1985年《妙人妙事》編審

書籍作品

  • 《香港掌故》系列
  • 《回到舊香港》,Publications (Holdings) Limited
  • 《香港萬花筒》,SCMP Book
  • 《香港老花鏡》,博益出版
  • 《香港風塵史》,博益出版
  • 《風月塘西》,博益出版
  • 《香港老花鏡之民情舊話》,吳昊、張建浩,皇冠出版社
  • 《香港老花鏡之生活舊貌》,吳昊、張建浩,皇冠出版社
  • 《懷舊香港地》,博益出版
  • 《太平山下》
  • 《歲月留情》
  • 《俗文化語言(上冊)》,次文化堂,ISBN 962-7420-05-22A
  • 《俗文化語言(下冊)》,次文化堂,ISBN 962-7420-05-22B
  • 《香港電影民俗學》,次文化堂,ISBN 962-7420-06-97
  • 《老香港.歲月留情》,次文化堂,ISBN 962-7420-23-9
  • 《老香港.爐峰述異》,次文化堂,ISBN 962-992-077-8
  • 《老香港.太平山下》,次文化堂,ISBN 962-992-112-X
  • 《老香港.天堂春夢》,次文化堂,ISBN 962-420-24-7
  • 《老香港.人海微瀾》,次文化堂,ISBN 978-962-7420-25-5
  • 《港式廣府話研究(I)》,次文化堂,ISBN 962-7420-29-8
  • 《亂世電影研究》,次文化堂,ISBN 962-7420-07-95
  • 《香港電視史話(I)》,次文化堂,ISBN 9629920794
  • 《孤城記.論香港電影及俗文學》,次文化堂,ISBN 9789629921774
  • 《香江騎呢錄》,次文化堂,ISBN 9789629922238
  • 《塘西風月史》,2010年,次文化堂,ISBN 9789629922498
  • 《香港淪陷前‧危城十日》,2014年,次文化堂,ISBN 9789629923549
  • 《香港淪陷後‧末日人間》,2015年,次文化堂,ISBN 9789629923679

資料來源

  1. . 《中大校友》. 1998年6月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2. . 《大學線》第40期. 2000年12月 [2010-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4).
  3. . 《壹週刊》第1012期. 2009年7月30日 [2013年12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17日).
  4. . 《星島日報》. 2013-12-16 [202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5.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2013-12-16 [201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6. . 《明報》. 2013-12-17 [201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7. . 《都市日報》. 2013-12-17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8. . 《蘋果日報》. 2013-12-16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9. . 《蘋果日報》. 2013-12-17 [201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