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宜文

吕宜文1897年-1950年10月),又名仪文奉天省金州人,伪满洲国政治人物。[1]曾和其書記官王替夫納粹大屠殺時,拯救了大量的猶太人,他與王替夫被稱為「(伪)满洲辛德勒[2]

吕宜文(左)、江原纲一(右)等人合影

生平

中立者为吕宜文

呂宜文畢業于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工學部(一說明治大學)。曾任旅顺《顺律报》总编,做過《泰東日報》記者,筆名『虯髯』。伪满洲国成立后,任伪满洲国外交部事务官、文书科长。他不但精通日語,對漢文也有素養,特別是好賣弄技巧,博得日滿當局好感,1935年升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秘书官。1937年7月任伪满洲国通化省省长。[1]1938年,德国承认伪满洲国,吕宜文被任命为伪满洲国驻德国兼匈牙利公使,和书记官王替夫(1911年出生-2001年逝世)等人赴德国就任。任内,1939年5月,他在德国外交部的要求下,开始命王替夫犹太人签发簽证。1939年9月,他得到德国外交部的暗示,要求其不要继续签发簽证,但他继续默许王替夫发放簽证,直到1940年5月停止办理。他们先后共向犹太人发放了1.2万个簽证,挽救了这些人的生命。[3][4]

1945年伪满洲国崩溃后,1946年5月11日,原伪满洲国驻德国公使吕宜文被昆明云南省高等法院判处死刑[5]但呂宜文未被執行死刑,反而被赦免。呂宜文被釋放不久便到安南搞反共武裝,並求助於軍統。1949年末呂宜文受到了毛人鳳的接見,擬了一篇 《發動雲南地方武裝力量, 加強雲南地方反共實力計劃書》。毛人鳳看了非常高興,任命呂宜文為新平特務組組長,組織“雲南人民反共義勇軍”(雲南反共自衛義勇軍),并担任副總指揮。呂宜文作為軍統特派員到滇中動員地主武裝抗共,事敗後潛伏於鄉間民家。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三軍39師115團3營在雲南思茅剿匪時,呂宜文持槍拒捕,被擊斃。

吕宜文在德国公使馆工作期间,与领馆管家奥地利人安娜相爱,并于1941年、1943年生了两个男孩。1943年,为躲避战争,安娜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德国,回到了奥地利老家林茨。从此与外交官吕宜文杳无音信。1985年,安娜病逝于奥地利。1993年,安娜的二儿子﹑奥地利著名歌唱家贝恩哈德·布鲁克博克,携夫人来到北京,寻找其父亲吕宜文的遗迹。经过千方百计,终于在大连寻找到了吕宜文在大连的家庭。在大连,吕宜文还有三个子女。

他的后人,主要有两支,一支在中国大连,另一支在德国;其中他的中国的后人,在文革中财产被剥夺,遣送到庄河农村劳动改造。

参考文献

  1. 伪滿傀儡政权,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 盧道甫.《被遺忘的義人》.上海人民出版社
  3. 王岩、王佳玲,民革有个“辛德勒”,团结2001年第04期
  4. 王替夫口述;楊明生执笔. 见过希特勒与救过犹太人的伪满外交官.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1日. ISBN 7-207-05101-8.
  5.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呂宜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