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開珎

和同开珎[註 1](日語: Wadōkaichin/Wadōkaihō日本最早铸造并发行的官方货币,初造于日本和铜元年(公元708年)五月,也是日本“皇朝十二钱”之首[1]

一枚“和同开珎”银币。

概况

和同开珎为方孔钱,形制与同时期中国唐朝开元通宝类似。每枚直径约24mm,中间方孔边长约7mm,正面依顺时针方向铸有“和同开珎”四字,背面无铭文。

在和同开珎开铸之前,日本的商品交易都是以稻米和布帛等实物作为货币,后期也有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及日本本国私铸的無文銀錢[2]文武天皇三年(公元700年),铸钱司设立,负责铸造钱币[3]。大宝二年,以粟田真人为首的遣唐使赴中国考察货币制度[4]。和同开珎开铸于公元708年。这一年正月,有人在武藏国秩父郡(今埼玉县秩父郡)发现自然铜矿(即“和铜”)并献给朝廷[5]元明天皇因此下诏改元,改庆云五年为和铜元年[2];二月,催铸钱司设立,负责监督各地铸钱司;五月开铸“和同开珎”银币,八月开铸“和同开珎”铜币[6]

为推广新钱币,和铜三年(公元711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蓄钱叙位令”,如积蓄一定钱币,即可授予官位[7]。但这一举措反而导致市面上流通货币减少。后来日本私铸钱币泛滥,和同开珎出现贬值。天平宝字四年(公元760年),“万年通宝”开始发行,一枚万年通宝等于十枚和同开珎,但最终造成了币制混乱。天平神护元年(公元765年),“神功开宝”发行,与万年通宝等值流通;宝龟十年(公元779年)开始,和同开珎、万年通宝、神功开宝三者等值流通。延历十五年(公元796年),“隆平永宝”发行,和同开珎、万年通宝以及神功开宝废止[8]

由于当时中日交流频繁,在中国也曾有“和同开珎”出土[9]

铭文争议

对于“和同开珎”的文字,历来有不少争议。“和同”二字一般认为是“和铜”年号的通假字,而对于最后的“珎”字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旧时日本学者多认为“珎”字为“珍”(zhēn/ㄓㄣ,日文音读:)的异体字,因此钱文应为“和同开珍”,如日本的《和语连珠集》的记载便是“和同开珍”,中国也有学者认为钱文为“和同开珍”。然而后世有学者经研究,认为“珎”是汉字“”(“”的异体字)的简化,“开珎”为“开元通宝”之简称,故“珎”字应为“宝”(bǎo/ㄅㄠˇ,日文音读:)。[9][10][11]

注释

  1. “珎”字读音有争议,见“铭文争议”一节。

参考资料

  1. . 三菱UFJ银行. [2018-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日语).
  2. 肖芳, 洋太郎. 日本货币简史(摘录)[J]. 中国钱币, 1984(4):69-71.
  3. 续日本纪》卷第一
  4. 周萍萍. 略说日本钱币“和同开珎”[J]. 天府新论, 2003(1):113-115.
  5. 屠和. 日本金银币琐谈[J]. 中国钱币, 1985(3):39-40.
  6. 续日本纪》卷第四
  7. 续日本纪》卷第五
  8. 《日本后纪》卷第五
  9. 涂师平. 唐代日本仿中国钱币考略[J]. 东方收藏, 2013(4):110-112.
  10. 杨海鹏. 关于日本“和同开珎” 钱文的释读与著录[J]. 北方文物, 1999(3):34-36.
  11. 周萍萍. 略说日本钱币“和同开珎”[J]. 天府新论, 2003(1):113-1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