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

咬合,又稱(Occlusion),是牙科術語,即是牙齿对应;通常是指上頜骨下頜骨的牙齒對應,當咀嚼或休息時兩者的接觸時間。𬌗字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第二任院長鄒海帆在1920年代、1930年代創造[1]。如果有咬合不良的情況,則會對牙齒及肌肉等造成問題。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E区用字:「𬌗」。有关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汉字。

安格氏咬合分類

愛德華·安格是最先對異常咬合(又稱錯𬌗)作出分類的矯型學家,其主張的分類如下:

第一類咬合

中性𬌗:臼齒的相對關係正常,但齒列有過份擠擁或爆牙等問題。

第二類咬合

遠中𬌗:

第一次分類

上排門牙咬在下排門牙的太過前方。

第二次分類

門牙向後傾,兩側的牙齒跟門牙重疊。

第三類咬合

近中𬌗:下排門牙咬在上排門牙的前方。[2]

參考

  1. . [201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1).
  2. . [201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