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

嘎拉哈满语穆麟德gacuha)是一种满族妇女和儿童的传统游戏,為滿族的擲距骨遊戲。蒙古族亦有此戲,音譯為夏嘎夏蓋沙盖沙嘎沙阿。据研究这名字源于古代蒙古语种的“其嘎”一词,意为“特别”或“特别好看”[1],在巴林右旗遼朝古墓就有此物[2]。除遊戲外還可用來占卜[3][4]

简史

嘎拉哈的4个面,依次为支儿,轮儿,肚儿,壳儿

这个名字是满语的汉语音译,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有时也有狍子、牛或者猫的膝盖骨,现时也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或者涂上颜色 (通常为大红),或是保持原色。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相比起来,牛骨太大,很难能一手抓四个,而猫骨太小,很难控制特定的面,所以玩牛骨和猫骨的人很少。现代有用塑料制,就不受这些限制了。传说金兀术小时候师傅曾给过他任务去取熊和鹿的嘎拉哈,人们因此让孩子玩来鼓励他们变得勇敢[5]

嘎拉哈骨头通常叫“子儿”,也称羊拐,以四个子儿为一副。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针/支”,“轮/拐”,“壳/坑”,“肚/背”。

玩法

游戏时需要一个皮球或者沙包(装沙子、大米或是黄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再有一块报纸大的坚硬、平实的场地。玩的时候只许用一只手,如果是皮球,手把球扔起,在球落地再弹起的时间里摆好嘎拉哈,再接住球;如果是沙包,则是在抛起沙包再接住的时间里摆。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抓嘎拉哈的时碰动不需要抓的为坏,抓起嘎拉哈没接到口袋为坏。玩的时候,最少可以一个人,最多可以很多人,分成两伙儿进行对抗赛。有的一替一次轮流抓,有的只要不“坏”就连续抓下去,哪伙先抓够一定的数哪伙就赢。比较高难的游戏里,也有扳很难站立的第五面、第六面的,但那大多是因为一些嘎拉哈的形状比较特殊,或是被磨平过,才有可能站住。

值得一提的是,玩“嘎拉哈”并不叫“玩”,而是称为chua(发第三声),也有念成“耍”、“数”、“抓”的。

根据满族的有关资料记载,玩嘎拉哈这种游戏最先开始流行,是因为在正月裡有规定不许姑娘们动针线,而东北的正月也不适合进行户外活动,于是女孩子们就兴起了这种在屋里炕上就能玩的游戏。

參考資料

  1. . [201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 . [201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3. 民俗文化 羊拐
  4. 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5. “嘎拉哈”游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