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战役

四平战役又称“四战四平”,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的在四平的四次大规模作战。从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在这座当时总人口只有10万人的城市先后投入兵力40余万,对这一军事重镇展开反复争夺,共展开四次大战役。1948年3月第四次四平战役后,四平最终被解放军夺取。

四平戰役
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日期1946年3月13日-1948年3月13日
地点
结果

一,四戰東北民主聯軍勝利

二,三戰中華民國國軍勝利
参战方
國民革命軍 中国人民解放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陳明仁
陳誠
李天佑
林彪
兵力
55,000 60,000
伤亡与损失
35,000 20,000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年8月9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全面对日作战。8月11日,八路军总部命令吕正操部、张学思部、万毅部、李运昌部挥师出关,对日伪军队作战,收复东北。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派干部、军队陆续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已有10万余军队、2万干部到达东北。

国民党政府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行政接收东北的行动则受到了苏联军队的掣肘。为迅速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国民党在美国帮助下加紧从大西南往东北调兵,实施武力接收。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国民党陆续派接收大员进入东北各城市,建立国民党各级政权。

三国四方利益在东北的交汇与碰撞,终于在1945年11月擦出了国共东北军事冲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将军来中国调处国共冲突。东北形势开始呈现和与战交错并行的不明朗态势。[1]

第一次四平战役

1946年3月13日,驻四平苏联军队全部撤离。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于1946年3月15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飞机场,1946年3月16日晚围住四平城。战斗于3月17日凌晨2点打响,激战10个小时战斗结束。除200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3000多守军和政府官员被俘或被歼。俘虏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王大化王耀东等。东北民主联军缴获轻重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00余枝、汽车20辆、马700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2]

第二次四平战役

1946年3月27日,由周恩来张治中吉伦军事三人组,签订了《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

1946年3月31日,国军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和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集中5个军11个师的兵力由沈阳地区沿中长路(自哈尔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和安沈路(安东至沈阳)向南满和北满发动大规模进攻。

国军在苏撤区的大举进攻,迫使中共中央迅速开始部署四平战役。根据毛泽东的一系列命令,林彪主持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四平战役方案。为实现毛泽东的战略意图,林彪决定迅速从东满、南满和西满调兵遣将到四平南部集结,准备同杜聿明集团在四平地区开展一场大会战。四平战役一触即发。

1946年4月18日,国民党新一军三十师,开始向四平南郊的海丰屯、玻林子和鸭湖泡等阵地发起正面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守城部队还击,四平战役正式打响。国军连续攻城9天。1946年5月15日又开始了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国军集中了10个整师的兵力到四平前沿阵地。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郑洞国梁华盛前线指挥,部署了左、中、右3个兵团向四平进攻。其左部兵团在四平以西和西北的八面城、梨树方面进攻;中部在四平西南近郊进攻;右部沿开原至叶赫公路向四平进攻。1946年5月15日拂晓,国军以猛烈炮火轰炸民主联军西南、东面阵地,采用人海战术成营、成团地进行集团冲锋。在獾子洞阵地前,以两个团兵力整日轮番攻击10次之多,被民主联军击退。新一军之五十师以10倍的兵力向258高地进攻,进占该阵地。

1946年5月16日,国军又向四平东南331.5高地强攻,经过一天的激战,民主联军击退了7次进攻,毙伤国军600余人。国军用坦克冲锋、用大炮轰击,民主联军阵地和大部分火器被击毁,阵地被攻占。1946年5月17日,国军在空中用飞机扫射轰炸,在地面用大炮轰击,并以坦克为掩护又向塔子山阵地突击冲锋。民主联军战士打退了敌军12次冲锋。

1946年5月18日拂晓,塔子山再次鏖战。国军新50师又在10余架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从东、南、西三个方面集中全部炮火再次猛轰塔子山阵地。坚守山头阵地的民主联军指战员虽打退了多次整营的冲锋,阵地失陷。中共中央果断决定守城部队于1946年5月18日全部撤离四平,至此,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结束。

根据国民党《四平长吉会战战斗详报》记载,此战(含追击作战)阵亡官兵一千三百六十三人,负伤两千四百九十六人,失踪六百零六人,而打死民主联军两万六千一百四十六人,伤五万六千三百零六人。但《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自身伤亡八千余人,打死打伤国军一万六千余人。

第二次四平战役以民主联军失败告终,但在四平城内外的阻击破坏了国军原定1946年4月2日占领四平的计划,成功地为友军占领黑龙江重要城镇争取了时间,也为巩固后方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3] [4]

第三次四平战役

前奏

1947年5月16日,东北民主联军二纵攻击怀德,随后将增援怀德的国军第71军第88、第91师又1个支队歼灭于大黑林子地区。陈明仁率残部撤至四平,四平城区原守军52军第2师第2团回防沈阳。驻防在通辽郑家屯长岭一线的71军第87师师部及261团全部、259团2个营经由八面城撤往四平。5月21日近午,259团第3营于15日在双山被东北民主联军七纵歼灭;260团分散在昌图喇嘛地区,5月24日被七纵袭击歼灭。国军87师撤至四平实有兵力为261团全部,259团两个营及师直属部队。

四平城区守军仅有第71军留守部队、87师余部及辽北省两个保安团。陈明仁紧急整补所部:

  • 第71军 军长:陈明仁 副军长:向凤武 参谋长:马国恩
    • 87师补入新兵4000余人,所部约有兵力7795人。师长:熊新民 副师长:戴海容
      • 259团 团长:王卓超
      • 261团 团长:周君平
    • 71军暂3师改编为第88师。暂3师10团600余人、12团1000余人,88师残部800余人。暂3师师长彭锷担任88师师长,参谋长:王多年。5月24日保安第6师(师长陈天喜,原为1945年11月1日在唐山收编的伪满军姜鹏飞部,改编为东北保安第六支队)2个团3000余人编入88师。继而把周边溃退下来的散杂部队补充88师。战前,88师兵力已恢复编制实力。6月15日战中伤亡过大,将守备区内的步兵独立第4团(1947年5月中旬自锦州师管区接新兵2300余人由昌图集训后调入四平)的2个营编入88师,实力8444人。
      • 262团 团长:程杰
      • 263团
      • 264团 团长:李应熙
  • 71军直属输送团,大黑林子9个连被歼,仅余百余彩号。经补充辖四个营,2500人。团长陈明信(陈明仁之弟),担任核心守备区指挥官。 副团长:肖家骥
  • 第十三军54师:1947年5月23日自东丰退守四平,准备撤退沈阳。因昌图段被东野攻克,交通截断,故留下协防四平,归陈明仁指挥。师长史松泉,1947年6月宋邦纬继任师长。辖第160团(1230人)、第161团(2000人),直辖炮连(炮4门)等。第162团于1947年4月3日随第89师参加第四次进攻临江战役,在柳河县红石砬子被全歼。
    • 160团 团长:杨齐
    • 161团 团长:马鹤峰(孙鹤峰)
  • 保安第第6师(东北保安第六支队)第17团:战前由彰武驰援四平。防守城区西南面。团长刘其昌。
  • 53军榴弹炮营(欠1连)
  • 新6军运输营
  • 辽北省保安司令部
    • 两个保安团,分别由87师、88师指挥。
    • 四平街及梨树等县7个保安大队
  • 辽北团管区,辖3个大队
  • 交警大队
  • 第5绥靖区,主任陈明仁
  • 齐齐哈尔铁路警务处
  • 联勤第17兵站支部、第48兵站支部

陈明仁率七十一军防守铁路以西的市区,命五十四师师长宋邦纬率部防守铁路以东地区,陈对宋声称不准西越铁道,否则予以射杀。

经过

第三次四平争夺战发生于1947年6月。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成功阻挡住了国民党的进攻,并展开夏季攻势,先后占领长春、吉林市及四平周围数十个中小城市。为进一步扩大战果,占领东北交通枢纽,切断国军南、北满间的联系,林彪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开始筹划四平攻坚战,使四平的攻守双方再次更换了角色。

这次进攻,林彪计划以民主联军1纵、6纵和西满纵队为攻城部队,命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负责攻城指挥。

国民党方面,据《国民党戡乱战史》记载,陈明仁防守四平的部队计有第71军(缺91师,其中87师缺一个团,88师为新兵,仅接受过数次实弹训练)、第54师四个半营、保安第12区第17团,以及辽北省保安第1、第2团,辽宁省保安第1团等部。

1947年6月11日外围战斗打响,西满纵队一师攻占四平西郊飞机场,全歼国民党七十一军运输营和保安团一个营共600余人。1947年6月13日,第一纵队二师四团二营攻占国军新立屯据点。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决定从铁路西市区重点突破进攻。1947年6月14日20时,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发起总攻。15日早2时30分,一纵队第一师从海丰方向突破防线。15日晨突入市区的一纵队第一师、第二师并肩作战,开始了纵深战斗。16日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从四平西北面突破国军二麦路防线。17日,攻城预备队投入市区作战,进城后采取一个营打一个街的办法。19日第一纵队一师因伤亡过大,撤出四平。20日,民主联军攻破国军核心守备区,占领国军部。国军城防总指挥陈明仁逃至路东,核心守备区指挥官陈明信被俘,四平铁路以西市区全部为东北民主联军占领。21日,六纵队十七师同一纵三师配合,从四平市南桥洞一带突入路东市区,攻破路东市区国军重要支撑点天主教堂外围据点。同日,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从天桥北侧向康德火磨方向突击严重受阻。国军在地上撒了层黄豆,民主联军战士冲锋时脚踩黄豆极容易摔倒,国军趁机扫射,民主联军伤亡甚重,多次突击均未成功。23日西满纵队一二两师奉命撤出战斗,准备南下打援。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十六师、十八师投入四平攻坚战。四平战斗改由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统一指挥。是日晚,西满纵队一师师长马仁兴牺牲。25日,一纵队三师攻占国军重要据点天主教堂。国军余部被压缩在晓东中学、油化工厂一带顽抗,路东市区一半以上被民主联军占领。陈明仁被围甚急,要求派空军轰炸解放军和空投粮弹,杜应其请求,几乎每天派出飞机五十至一百架次不分昼夜出动28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调集了新一军、新六军、五十三军等4个军9个师增援四平部队,解四平之围,并与民主联军决战于四平外围。民主联军遂奉命于1947年6月30日拂晓全部撤离四平战场。四平攻坚战结束。

这次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此役根据《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民主联军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歼灭守军一万七千余人。而《国民党戡乱战史》则承认第71军(附第54师,含外围战斗)伤亡两万三千余人,估计打死打伤民主联军十五万人,俘虏两千一百二十一人。陈明仁和廖钧因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八十八师师长胡家骥作战不力被撤职查办,杜聿明乘机保荐其陕西同乡亲信韩增栋为师长。

第三次四平作战,虽以民主联军失败而告终,却给野战部队的城市攻坚战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后来作战创造了条件。此后无论是民主联军还是之后的第四野战军,再也没有在城市攻坚中出现过如此巨大的伤亡。

第四次四平战役

第四次四平争夺战发生于1948年3月,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原东北民主联军)所实施的冬季攻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解放军先后占领彰武、鞍山、营口、法库、开原等中小城市,国军累计损失五万余人,争取一个师投降,在此情况下,林彪第二次决定攻打四平。1948年2月27日,林彪下达作战命令,决以1纵、7纵及3纵一部、独立第2师、总部直属炮兵团承担攻城任务,由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统一指挥。

国民党方面,由于无暇出兵驰援四平。当时的四平守军仅有一个在第三次四平争夺战中伤亡惨重仍未恢复元气的第88师,以及第71军和新1军的留守人员、地方民团,计一万九千余人。守军指挥官彭锷决定死守四平。

1948年3月4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开始外围战斗,集中力量扫清四平守军的外围支撑点。各部队分头进攻,先后攻占了海丰屯、徐家窑、新立屯飞机场、师道学校、红嘴子,东门外地堡群以及城北制高点三道林子,到1948年3月10日国军外围支撑点全部被东北人民解放军肃清。1948年3月12日7时40分,总攻开始。第一纵队从西北、正北两个突破点向城里攻,第三纵队从东北、东南向城里攻,第七纵队从西南往城里攻。8点钟,三个纵队相继突破国军之防御堡垒,攻入市内。突入路东的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采取迂回穿插战术,把国军的防御体系打乱,随即组织部队连续发起猛攻。激战至深夜国民党部分残兵缩到两个据点。

彭锷仓皇间带着一千余人向北突围而去,扔下了仍然坚持在阵地上的大部分国民党第88师官兵。1948年3月13日晨,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重新组织和准备,对国军残部发起最后猛攻。7点整战斗全部结束。

这次战斗国军损失1.9万余人,其中生俘1.56万余人,伤亡3780人。缴获各种炮216门,机枪461挺,各种枪支9688枝,各种炮弹1.1万发,子弹77.9万发,手榴弹7474枚,火车头30辆,车皮500节,汽车85辆,骡马1651匹,电台23部,以及其他大量军用物资。人民解放军伤亡4931人。[5]

争议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梁肅戎,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谈到民主联军驱赶百姓当炮灰的做法

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共軍三度進攻四平,計有五波攻勢。這次共軍發動人海戰術,把老百姓組成隊伍,一波波的往前趕,打得老百姓的屍體堆積如山。國軍也不忍心再打下去,共軍則踏著死屍,攻進四平。最後四平淪陷日有的說是三月十二日,有的則說是三月十五日,我則清楚的記得是黃曆二月二日『龍抬頭』當天。共軍為什麼能發動人海戰術?以我家鄉為例,我家鄉離四平五十華里,當時共產黨到地方上,首先開群眾大會,把地主、士紳公然處決,然後威脅這些老百姓說:『你們把國民黨的地主、士紳處決了,將來國民黨回來,你們也沒命了。』[6]

此外日籍解放军以及朝鲜志愿者大批参与了该战役。[7]

结果

1948年3月13日晚,接收四平市的共产党地方干部进入四平市。 此后随着辽沈战役爆发以及国民党在东北的完败,四平这座城市再没发生过战事。

影响

四战四平影响了东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的战局走向,影响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最终结局,进而影响了此后国共两党的政治命运。

评价

毛泽东:“化四平街为马德里”。[8]

参考文献

  1. 林松鹤. .
  2. 林松鹤. .
  3. . 凤凰网.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4. . 搜狐文化频道.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5. 东方早报. .
  6. 梁肅戎. . . 天下文化. 1995年11月30日. ISBN 9576212995.
  7. . 凤凰网历史频道.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
  8. 高永昌主编. . 长春: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8-08-01:1-47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