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國富論》(英語:)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經濟學專著,其首份中文譯本是來自翻譯家嚴復的《原富》。

國富論
《國富論》原版封面
原名The Wealth of Nations
作者亞當·斯密
译者嚴復
类型經濟學
语言英语
发行情况
出版机构W. Strahan and T. Cadell, London
南洋公學譯書院 1902中文
出版日期1776年3月9日
出版地蘇格蘭
中文出版日期1902年10月
上一部作品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出版

國富論首版于啟蒙時代的1776年3月9日。它不僅影響了作家和經濟學家,同時也影響了各國政府和組織。

全書包括兩卷共5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亞當·斯密對全書進行了概括描述:他認為國民財富的產生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勞動力的技術、技巧和判斷力,二是勞動力和總人口的比例;在這兩個因素中,第一個因素起決定性作用。裡面闡述了所謂市場上“一隻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手說明了公私利調和論,透過價格機制的導引,使得追求自利的個體行動能促進社會整體的效率:「屠夫、釀酒者和麵包師傅,並不是因為想到我們的晚餐要吃喝什麼,才去做這些東西;他做這些事時,其實只想到自己的利益。」

内容

  • 第1部,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勞動力生產能力的原因,分析國民財富分配的原則;
  • 第2部,共5章,主要内容是討論資本的性質、積累方式,分析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取決于工作的性質;
  • 第3部,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當時比較普遍的重視城市工商業,輕視農業的政策的原因;
  • 第4部,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舉和分析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各種經濟理論;
  • 第5部,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國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為全民還是只為少數人服務,如果為全民服務有多少種開支項目,各有什麽優缺點;為什麽當代政府都有赤字國债,這些赤字和國债對真實财富的影響等。

主要論點

第一篇

  • 分工令生產力大增。
  • 分工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人類有交易的能力。
  • 分工的規模取決於交易量,交易量取決於市場範圍。因此市場範圍主宰了社會的生產力。
  • 勞動是價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確尺度,可以超越時代和地域的差別去比較各種商品的價值。
  • 一切商品的價格都由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和地租三個部份組成。
  • 在自由的市場中,市場機制會自動調整供求關係,令商品價格趨向自然價格。因此自由市場是對消費者最有利的體制。
  • 人民對生育的取態往往反映了勞動工資的情況,勞動工資高的地方生育率也會高,因為子女是財富來源而不是經濟負擔。
  • 資本利潤難以直接估算,但利息率可以反映資本利潤的高低,資本利潤高的地方利息率也會高,因為只有高利潤才能夠支付高利息。
  • 在資本多的地方,勞動工資高而資本利潤低。
  • 因為任何生產都需要使用土地,因此會產生地租並成為價格的一部份。

第二篇

  • 資本是一種積蓄,讓勞工在完成勞動,以工資買到生活所需之前的過渡期得以維生。
  • 沒有資本的話,所有人必須靠自己去生產生活所需的物品,導致社會無法以分工去提升生產力。資本越多,就能夠將越多人納入分工的體制之內並承擔更長的過渡期,令分工更仔細。
  • 任何一個人,只要在生命和財產不受威脅之下,就會將生存及享樂以外有餘的資財用在投資上,這就是資本的來源。投資的目的是增加將來可用於生存及享樂的資財。
  • 資本可區分成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兩種:流動資本泛指所有尚需進行交易才能達成目的的資本;其他的資本則是固定資本。
  • 經濟運作的定律是:人類在大自然中生產資源,資源一開始是流動資本,在流通的過中程中部份轉變為固定資本和消費品,以填補後兩者的耗損。
  • 固定資本的耗損令社會需要支出維修費,間接減少了社會的純收入。
  • 貨幣是一種特別的流動資本,因為貨幣的目的是促進交易,因此貨幣在性質上反而相似於固定資本。
  • 貨幣的維修費用自然也會導致社會的純收入下降,因此社會自然會嘗試用信用貨幣或紙幣去取代重金屬貨幣,以節省貨幣的維修費用。
  • 最理想的紙幣發行量應該要剛好滿足市場的需求。
  • 慎重的銀行活動,通過調動國內的資本,使處於儲備狀態、不能產生利潤的資本變成能夠產生利潤的資本,從而增進國家的產業。
  • 勞動可區分成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能增加物品價值的勞動是生產性勞動;反之就是非生產性勞動。
  • 生產性勞動的成果可以通過物品保存起來,在將來再兌現;非生產性勞動則不能。
  • 投資產生回報,回報首先要補充資本的耗損,餘下的部份就成為利潤,而利潤可用於投資或消費。補充資本耗損和新投資的部份為生產性勞動者提供收入;消費的部份則為非生產性勞動者提供收入。
  • 合理的利息率取決於資本利潤這項市場力量,然而很多人誤以為是受貴金屬價格影響。
  • 有無數的國家曾用法律強行訂定法定最高利息低於自然利息率,但無一例外地法律的力量及不上市場力量,結果令利息率更加上升。
  • 將法定的最高利息率訂於略高於自然利率,是最有利於國家的做法。
  • 資本的用途可以區分成四類:1)天然資源的開採(農業、礦業等);2)生產消費品(生產商);3)將原材料和製成品運送(批發商);4)將原材料和製成品分散成小部分(零售商)。這四類投資是互相支持的關係,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使其他三方無法生存。

第三篇

  • 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都市和農村按以下的過程發展:
  1. 一開始在交易不發達的農村,領主因保護屬地而槀有全部權利。
  2. 因為沒有市場去進行交易,所以所有產品都只能在農村內消費。而領主的消費力也相當有限,因此剩餘的產品就分給村民享用。
  3. 部份人民滿足於這種狀態,部份人民不滿而團結起來組成聯盟反抗領主。
  4. 聯盟逐漸發展成民主自治的城邦。民主自治的城邦創造了秩序、良好政府以及保障個人自由的環境,奠定了繁榮進步的基礎。
  5. 城邦的興起促成市場擴大,令交易上升。
  6. 交易上升使領主不再將剩餘產品分給村民,反而盡量提高地租,這是因為領主消費不到的資源依然可以通過交易而成為領主的私利。
  7. 領主的壓榨使村民無法維生,被迫逃亡到城邦或展開抗爭。
  8. 失去太多村民的領主被迫妥協,令村民掌握自己的生存權和財產權。
  9. 農村得以發展。

第四篇

  • 政治經濟學產生了兩種學說: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
  • 重商主義認為國家擁有的金銀數量代表了國家的財富。
  • 基於上述的認知,重商主義學說的重點在於追求貿易順差。
  • 重商主義最大的弊病,就是令國家忽略了國內貿易這一個真正致富的關鍵。
  • 一國所能維持的產業總量取決於其資本的總量。因此,增進國家產業的方法是靠節儉去增加資本。重商主義的各項政策(限制外國貨物進口、資助本國工商業、建立殖民地等等)只會轉移資本的投資領域,並不會增加資本。
  • 任何人都會按自己的利益去進行投資,自然的因素會使個人的投資符合社會的利益。
  • 要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就應該奉行自由貿易。面對他國在某產業具有優勢,正確的策略是發揮本國的優勢產業再與他國貿易,而不是限制他國進口以強行扶植本國的產業。
  • 只有當國家的目標不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限制自由貿易才會是合理的做法。
  • 消費理應是一切生產的唯一目的,因此生產者的利益理應要促進消費者的利益。重商主義的根本性錯誤在於將生產而不是消費當成了目的,導致犠牲消費者的利益去服務生產者的利益。
  • 重農主義將所有職業區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土地擁有者階級,職能是改良土地;第二類是農業勞動者,職能是生產;第三類是工人和商人,職能是受僱於農業勞動者提供服務。
  • 重農主義是對重商主義的弊病矯枉過正。
  • 重農主義較重商主義最重要的進步,就是認清國民財富並非由金銀構成,而是由社會勞動所生產的消費品構成。

評價

一般認為這部著作是現代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後來的經濟學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經濟發展規律的。這部著作也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第一次提出了“市場經濟會由‘無形之手’自行調節”的理論。後来的經濟學家李嘉圖進一步發展了自由經濟自由競争的理論;馬克思則從中看出自由經濟產生“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提出“用計劃經濟理論解決”的思路;凱恩斯則提出政府干预市場經濟宏觀调節的方法。

目前的經濟理論仍然處于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尚没有任何一种盡善盡美、可以完全解決經濟發展的方法;但《國富論》這本書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經濟學研究方法寫作的第一部著作,對經濟學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現代經濟學研究都是在這部著作的基礎上進行的,不論是發展它或反對它。

翻譯

原富封面
  • 嚴復最早譯有《原富》一書,當時還是文言文體裁,無標點符號;並附〈譯事例言〉,又仿太史公筆法撰有〈斯密亞丹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本書由南洋公學譯書院出版發行。梁啟超稱讚此書:“嚴氏于中學西學,皆為我國第一流人物。此書復經數年之心力,屢易其稿,然後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

原书

延伸閱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