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族

國族英語:),亦称國民,是民族的一类特殊状态。nation原指的是「非羅馬帝國」世界的野蠻部落,後來擴大使用到包括「己群」的任何民族之上,並具有包括文化政治等因素在內的多種意義。但它常與具有國家政治體系的民族型態相聯繫,成為民族國家的限定修飾語。由單一民族組成國家的政治理念,稱為民族國家

字源與意義

國族是英語:的漢語譯詞,這個單字最早起源自拉丁語(nātĭō),字面意思為「他出生的地方」。這個拉丁單字先演變為古法語的 nacion,之後進入英文。它最早與族群英語:)有類似的意義,都可以被用來指某一群人(英語:),類似於種族英語:),國民(英語:)。在十六世紀後,隨民族國家興起,這兩個名詞意義開始分化。

葛林費爾德曾經對「nation」這個英文詞在語義學上的演變情形,提供了一個明晰而完整的說明。她將「nation」這個字在意義上的演變分成以下五個階段:

  1. 羅馬時代,「nation」指的是一群從同一個地域來的外國人(a group of foreigners);
  2. 中世紀大學興起以後,「nation」的意義變成了一個意見的社群(a community of opinion);
  3. 接下來,「nation」的意義又和教會委員會(church council)的參與者有了連結關係,而有了精英份子(an elite)的意涵;
  4. 在十六世紀初期的英國,「nation」的意義又有了變化,變為對具有主權之人民(a sovereign people)的指涉;
  5. 一直到其他的國家和人民也用「nation」這個字來指涉他們自己以後,「nation」的指涉對象再度轉變,成為一群獨特之人民(a unique people)的意思(Greenfeld 1992, 4-9)。

如果就「nation」這個字在現代英文中的意義而言,「nation」不僅指涉中文的「國家」(即英文的同義字state, country, commonwealth),也可以指涉「民族」(即英文的同義字people、tribe、nationality),而當一個「民族」以追求獨立自治、建立「國家」為政治目標時,「nation」亦可以被理解成「國族」或「民族國家」(即nation-state或national state)江宜樺 1998,p.7)

漢語中,在中世紀時出現民族這個名詞[1]。在近代時,日本人翻譯歐洲著作(主要是德人著作),以民族這個名詞來對應英語:英語:,之後傳入中國。

參見

參考文獻

  • 江宜樺. . 台北: 揚智文化. 1998. ISBN 957-8446-66-7.
  1. 南齊書》《高逸傳》〈顧歡〉:「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