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票案

國票案是1998年在台灣發生的一宗大型經濟犯罪國際票券金融公司的員工楊瑞仁(已改名為楊博智),涉及自1994年開始盜用公司商業本票炒作股票。於1995年遭到調查後,引發金融市場的動盪。

過程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因企業內部稽核控管機制存在重大缺失,自1994年9月起便遭時年僅29歲的基層員工楊瑞仁藉職務之便盜用商業本票,進而冒取新台幣超過100億元的現金炒股票。1995年8月,楊瑞仁因炒股嫌疑而被法務部調查局調查,國票遭盜用鉅額資金的事跡才終於敗露。由於金額過大、幾乎已非國票獨力所能承擔,加上新聞媒體曝光後所引爆的解約兌現潮,不但國票一度岌岌可危,台灣金融貨幣市場也隨之動盪。最後在數家創始股東銀行中央銀行等的聯手救援下,國票終於度過危機,國票案所引發的經濟波瀾也得以逐漸平息。

國票案是台灣經濟史上最大的個人型經濟犯罪[1],也迫使金融機構乃至於其他企業再度檢討及強化內部控管機制,以防範類似的經濟犯罪再次發生。

相關爭議

1995年7月25日,行政院院長連戰之夫人連方瑀提前將在國票購買的政府公債解約,金額約新台幣2000萬元。稍後爆發國票案。8月8日,新聞媒體報導此事,認為連方瑀可能涉及內線交易。但連戰對外否認此事,宣稱是為了購買公寓才提前解約。

參見

注釋

  1. 台灣集團型的經濟犯罪以1990年爆發的鴻源事件最大。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