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左翼旗
土默特左翼旗(蒙古語:),清朝到民国初年的内蒙古旗名,牧地约今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县一带。扎萨克驻地,善巴原住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乡后官营子。旗府一度迁到今富荣镇乡贝力房村。迁今七家子乡旧贝营子。1738年定居今王府镇。治所在今海特哈山,康熙末移至今阜新市细河区四合乡九营子。东至绕阳河接今彰武县界,西至今北票市接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阳、北票)界,北至北大河接内蒙古库伦旗界,南至柳条边接义县、北镇、黑山界。下设18枝箭、79个佐领。属于卓索图盟。
由于土默特左翼旗的蒙古族主要是于天聪六年(1632年)从河套地区辗转迁徙到这里的蒙古贞部落3万余人,所以人们习惯称此地为蒙古贞。
歷史
元初,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为广宁王,驻广陵(今北镇县),划定辽西一带为其领地。
明中叶,朵颜卫左都督花当(和通)率兀良哈部落6000户游牧额沁河(大凌河),称“喀喇沁”。16世纪末,花当之曾孙莽古岱从喀喇沁右翼徙居今阜蒙县境。
明朝末期,原驻牧河套地区、已迁徙到今张家口和承德交界的独石口、丰宁一带的蒙古贞部落3万多人随同土默特部落一部分人马,在土默特部落首领鄂木布楚瑚尔率领下继续东迁。土默特部落定居于今朝阳市地区,蒙古贞部落定居于今阜蒙县。1637年,后金皇太极批准:
- 在今朝阳市地区设立土默特右旗,其牧民与内蒙古土默特左、右旗牧民同族。鄂木布楚瑚尔任土默特右旗第一任扎萨克。
- 在今阜蒙县境内驻牧的蒙古族各部落设立土默特右翼旗。其中,蒙古贞部落人口占大多数。由于兀良哈部落早已居住此地,兀良哈部首领莽古岱之子诺木图伟征之子善巴被皇太极任命为土默特左旗第一任扎萨克,从此世袭统治达308年。共有十三代(十四任,其中两任为兄弟二人)扎萨克。旗治设在今阜蒙县富荣镇贝力房、七家子乡旧贝营子、王府镇。全旗下设18支箭(扎兰,也叫参领)、79个佐领(苏木)。末代扎萨克云丹桑布1946年4月率部队二百余人起义,部队被改编为蒙民二大队。1946年9月云丹桑布又率十七人叛变投敌;阜新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1]
外藩蒙古爵位分为六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此六等以下还设有台吉、塔布囊,又分为四等,台吉、塔布囊的爵位相同,土默特左翼旗、喀喇沁三旗因为是者勒篾的后裔,称塔布囊,其余旗称台吉。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在土默特左旗全境及奈曼、库伦部分旗地设置阜新县,管理汉民事务,旗县并存。1930年改称土默特左旗公署。1934年改称土默特左旗政府,废除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制度,施行旗长制。
1936年1月1日,满洲国废除土默特左翼旗扎萨克制度,施行旗长制,云丹桑布任旗长。1936年6月云丹桑布赴日本留学。由依萨布(鲍海楼)继任旗长。1940年1月1日,满洲国从阜新县划出25个村和今阜新镇,设立阜新市,同时撤县存旗。1943年鲍海楼身亡,云丹桑布回任土默特左旗旗长直至满洲国垮台后自任土默特左旗治安维持会会长。[1]1945年末,国民党政府把土默特左旗改为阜新县。
抗战胜利后,东北行营又将市、县合并为阜新县,保留土默特左旗。1946年3月,中共阜新县民主政府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1946年4月,中共的辽西省阜新县、彰武新合并,设阜彰土苏联合政府,即阜新县、彰武县、土默特左旗、苏鲁克旗。中共县委书记刘异云、副书记李长祯,县长张昌、副县长叶舟,旗长包忠爱、副旗长孟和巴图。县委驻地彰武县哈尔套。1947年9月,阜、彰两县分开,设阜土(阜新县、土默特左旗)、彰苏(彰武县、苏鲁克旗)联合政府。1948年3月18日,阜新全境解放。1948年4月,恢复阜新市。1949年4月,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的新的行政区划,阜、彰两县恢复原有县名。1949年5月,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
历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汉贝勒
- 善巴(莽古岱[2]之孙)
- 卓里克图
- 兆图
- 额尔德穆图
- 玛尼
- 阿刺布坦
- 索诺穆巴勒珠尔
- 贡楚克巴尔桑
- 济克莫特扎布
- 那逊乌勒哲依
- 散巴勒诺尔赞
- 哈斯塔玛嘎
- 色凌那木济勒旺宝
- 云丹桑布
注释
- 王文玲:《蒙古贞末代王爷——云丹桑布》,阜新新闻网,2017-5-4
- 花当—革儿孛罗—革兰台—莽古岱
花当—革儿孛罗—革兰台—影克—长昂—伯忽乃—苏布地—固噜思奇布(喀喇沁扎萨克杜棱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