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篆

夏篆,為夏朝已具部分辨識能力的文字,其形態與西周時代的金文非常接近。夏篆的線條彎曲,接近圖畫,卻又和甲骨文帶稜角的文字性質有所異同。

發現起因

夏朝是不普遍受國際学界所認同的一個世襲王朝,其理由為學者並沒有找到許多直接證據可以證明夏朝的真實存。而在眾人質疑夏朝存在的同時,學者在河南省二里頭文化遺址發現了半坡陶符,發現時半坡陶符以具有文字的雛形,只是構造太簡單,能辨識的陶符也不多。但即使找到了半坡陶符的證據,夏朝仍然受眾人所疑,因此許多學者為了找到更直接的證據,就一直在二里頭附近尋找新出土的證據。

發現與論點

後來學者馬賀山先生等人在河南二里頭遺址附近找到了一篇文章「禹王碑文」,於是馬賀山說:「夏朝文字就是夏篆,夏篆就是夏朝文字的最顯著的特徵,夏,大也,夏篆就是大篆,與倉頡大篆是一回事,這就是我多年摸索得出的一個結論。」

當時馬賀山先生表示:許多學者找到了可以證明夏朝存在的古物,卻還是有很多人說那都是周人口耳相傳,刻意捏造的神話故事,根本就不可考。但現在已經找到了夏篆,夏篆不單單是與金文相近,甚至是比商朝的甲骨文還要更加進步。夏篆是華夏民族所創造出來的正統文字,而商人是東夷民族,經常奔波,使用的文字往往都不如華夏的文字,自商湯伐夏桀,王朝就沒有加以繼承華夏進步的文字,反而是使用東夷民族落後的甲骨文。因此這也是為甚麼學者必須找出夏朝真正的文字,也必須了解商朝遺棄夏篆已有五六百年之久,是後來的周人去繼承,去使用,再做進一步的進化。

對疑古派的負面評價

馬賀山先生還說:「請大家想想,夏朝距離西周的時間也算遠,難道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口耳相傳到上千年嗎?如果夏朝真的完全沒有文字,那西周人又是怎麼去了解夏朝的歷史呢?請專家學者千萬不要受疑古派的人影響,若夏朝完全沒文字,我們又怎麼會知道夏朝呢?像《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等文章,就是最好的證明,歷史是亙古不變的,那些疑古派的人一直認為是周人刻意竄改,刻意捏造的,疑古派也沒有竊確的證據,就說是個無名無姓的周人把周朝事件塞進虞夏書中,歷史無法竄改,但可以曲解,等到所有證據都齊全了,正是疑古派原形畢露的時候了。」

相關文章

關於夏篆的文章,有《夏小正》、《禹王碑文》等文章,基本上從周朝的相關文章如《尚書·多士篇》中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夏革命」這是周王告訴殷遺民的話,你們殷人祖先有典籍記載著殷革夏命的事。

《左傳·昭公十二年》一書提及到楚靈王讚美左史倚相說:「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意指左史倚相能夠讀懂上古文章(也就是夏代的文章)。

《國語·晉語四》:「有夏商之嗣典」。

古今事文类聚》有記:「魯恭王壞孔子舊宅,於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皆蝌蚪文字。」

《夏小正》採用夏代的曆法記事,《今本竹書紀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頒夏時於邦國」一語,歷來不少人就認為,它是夏王朝的職官所紀,是夏代的文獻。

《呂氏春秋·先識覽》:「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於商。」這裡的圖法指的是圖書,是法律文獻,是約束天子的法典。

學說衝突

馬賀山、樓洪鈿等人不斷地在尋找夏朝相關文獻,即使努力的尋找、解讀這些發掘出來的古文字,卻還是被權威學家給否定。樓洪鈿先生說:「在夏代銘文玉器上出現的夏代文字,數在6000——8000。獨立的文字,不少於500。而且字義明確合理。不僅澄清了甲骨文的錯誤,也澄清了《說文》的錯誤。至於分類,尚未細究。不過多為實義字,虛字極少。」但她這樣的說法仍被權威學家給輕率否定,認為中國歷史僅僅3700年而已。部分專家以先入為主的觀念,直接認定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淵源,不承認夏文字比商文字更加進步。在抱持這種心態之下,是無法找出更好的考古文獻。考古若不審慎尋找證據,只用固執的思維去下定論,那麼歷史學家可能就是文化的罪人了。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