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

大山雀学名:),又名仔伯仔仔黑黑子山仔仔黑羊粪蛋白面只灰山雀花脸雀花脸王白脸山雀,是山雀屬下的一種鳥類。

大山雀
大山雀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山雀科 Paridae
属: 山雀屬 Parus
种: 大山雀 P. major
二名法
Parus major
Linnaeus, 1758
大紅色為其分佈區

命名

大山雀的學名是由林奈在《自然系統》中定下的[2]。屬名來自拉丁語,原意即山雀,種加詞的意思是“大的”[3]

生态环境

大山雀是一种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的鸟类,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都能听到他们清脆的叫声,夏季他们最高可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则向低海拔平原地区移动并结成小群活动。

分布地域

大山雀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非洲西北部,是广布于古北界的一种鸟类。

特征

大山雀的卵

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体形大小与麻雀相似,属于山雀属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但本物种的形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不似麻雀那般粗笨,显得更加灵秀。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在淡黄绿色胸腹的衬托下,这条黑色的“拉链”颇为抢眼,这也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区分大山雀与沼泽山雀的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飞羽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叫聲

大山雀善鸣叫,鸣声清脆悦耳,在野外可以依靠其特征性的鸣叫来区分,鸣唱变化较多并有不同含义,但无论何种鸣唱其基调为“仔嘿-仔仔嘿-仔仔嘿嘿”或“仔仔嘿嘿嘿”它在中国华北地区的土名“仔仔黑”和“黑子”就是来自它鸣唱的拟声。

食物

大山雀的喙尖而细长是典型的食虫鸟,据中国鸟类学者郑作新等人的研究,大山雀的食谱中昆虫所占的比例高达74.14%,其他节肢动物蜘蛛占22.91%,它们取食的昆虫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

繁殖与保护

本物种繁殖季节为3月-8月,4月-5月间开始营巢,营巢于树洞中,巢呈杯状外壁用苔藓、草茎等坚固材料砌成,内垫羊毛棉花鬃毛羽毛等柔软材料。每巢产卵6-9枚,卵呈卵圆形,白色具红斑,由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约15日。雏鸟为晚成雏,一年性成熟

本物种未列入濒危名单,但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严重威胁。

大山雀与非法鸟类贸易

从大山雀中分化的物种物种远东山雀鸣声清脆悦耳,长相清秀,在中国是传统的宠物鸟类,亦是中国非法鸟市中交易量最大的鸟类之一。但大山雀始终没有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因此鸟类贸易中所有的大山雀均直接从野外捕捉,这种非法鸟类贸易对野生鸟类种群造成极大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在原产地的捕捉有可能会对本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造成野外种群的灭绝。
  • 在输入地的逃逸和重新野化有可能造成物种入侵破坏输入地本地鸟类种群结构。
  • 有可能给输入地带来新的传染疾病在输入地土著种群中蔓延。

参考文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 (拉丁文) Linnaeus, C. . Holmiae (Laurentii Salvii). 1758: 189. P. capite nigro, temporibus albis, nucha lutea
  3. Simpson, D.P. 5th. London: Cassell Ltd. 1979: 883. ISBN 0-304-52257-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大山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