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郡

历代变更
設置 元鼎三年(前114年)
使用状况 西漢時設置
西漢天水郡
東漢漢陽郡
三國天水郡
西晉天水郡

天水郡中国古代的。東漢時曾一度改名漢陽郡

建置沿革

漢代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治所平襄縣,屬涼州刺史部西漢後期,天水郡領十二縣、四道:[1]

县、道名 治所今在 简介 备注
平襄縣通渭縣西莽曰平相。
街泉縣莊浪縣東南
戎邑道清水縣西北莽曰填戎亭。
望垣縣秦州區西北莽曰望亭。
罕幵縣麥積區東南
綿諸道天水市
阿陽縣靜寧縣西南
略陽道秦安縣東北
冀縣甘谷縣東南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
勇士縣榆中縣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德。
成紀縣靜寧縣西南
清水縣清水縣西北莽曰識睦。
奉捷縣不詳
隴縣清水縣
豲道隴西縣東南騎都尉治密艾亭。
蘭干縣不詳莽曰蘭盾。

新莽時,改天水郡為填戎郡東漢初復為天水郡[2]

東漢初領冀、望恒(漢書作望垣)、阿陽、略陽(《漢書》作略陽道)、勇士、成紀、隴、蘭干、平襄、豲道、街泉、清水、奉捷、罕幵、戎邑道、緜諸道16縣。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析成紀縣置顯親侯國,後國除為縣。[3]東漢時,天水郡移治冀縣,街泉縣併入略陽縣,省戎邑、罕幵、綿諸、清水、奉捷五縣(道),隴西郡之上邽、西二縣改屬天水郡。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4][5]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隴西郡上邽、西2縣來隸[6]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分漢陽郡之豲道縣置南安郡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分漢陽郡之上邽縣置永陽郡[7]建安十九年(214年)南安郡、永陽郡廢,所屬豲道、新興、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緜諸道7縣來隸。

東漢末,領冀、望恒、阿陽、略陽、勇士、成紀、隴、蘭干、平襄、顯親、西、豲道、新興、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緜諸道18縣。

魏晉北朝

初,復改漢陽郡為天水郡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天水郡改屬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復立秦州。太康中,天水郡領六縣:上邽、冀、始昌、新陽、顯新、成紀。[8]

北魏初,改上邽縣為上封縣。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天水郡置漢陽郡[9]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廢天水郡,其地屬秦州

隋代天水郡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秦州为天水郡。天水郡領六縣:上邽、冀城、清水、秦嶺、隴城、成紀。[10]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薛舉,改天水郡為秦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秦州為天水郡,治所由成紀縣之敬親川遷移到上邽縣。天水郡領五縣:上邽、成紀、伏羌、隴城、清水。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天水郡為秦州。[11]

人口

  •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天水郡有60370戶,261348口。[2]
  •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天水郡有27423戶,130138口。[7]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天水郡有8500戶。[8]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天水郡有52130戶。[10]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天水郡有24827戶,109700口。[11]

行政長官

天水太守(前114年—9年)

填戎大尹(9年—23年)

  • 原涉,字巨先,右扶風茂陵人,新莽始建國地皇中在任。[13]

天水太守(23年—74年)

  • 周業,汝南安成人,漢光武帝建武初在任。[14]
  • 馬成,字君遷,南陽棘陽人,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在任。[15]
  • 溤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漢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行天水太守事。[16]
  • 樊曄,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漢光武帝建武中在任,視事十四年,卒官。[17]

漢陽太守(74年—220年代)

  • 鄭據,漢章帝建初八年(83年)在任。[18]
  • 朱敞,漢和帝時在任。[19]
  • 馬棱,字伯威,扶風茂陵人,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到四年(92年)在任。[20]
  • 史充,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離任。[21]
  • 張惇,敦煌淵泉人,東漢中期在任。[22]
  • 耿沖,扶風茂陵人,東漢中期在任。[23]
  • 蓋進,敦煌廣至人,東漢中期在任。[24]
  • 趙博,漢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在任。[25]
  • 龐參,字仲達,河南緱氏人,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離任。[26]
  • 傅眾,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卒官。[27]
  • 王奐,字子昌,河內武德人,漢順帝時在任。[28]
  • 張貢,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在任。[29]
  •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陽人,漢桓帝時在任。[30]
  • 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漢桓帝時在任。[26]
  • 劉濟,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在任。[31]
  • 趙熹,漢桓帝時在任。[22]
  • 傅燮,字南容,北地靈州人,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戰沒。[32]
  • 蓋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漢靈帝中平中領。[24]
  • 金旋,字元機,京兆人,漢獻帝建安中在任。[33]
  • 嚴幹,字公仲,馮翊東縣人,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出任。[34]
  • 法邈,右扶風郿人,蜀漢時遙領。[35]

天水太守(220年代—557年)

天水郡守(557年—583年)

天水郡太守(607年—619年)

  • 乞伏慧,字令和,馬邑鮮卑人,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免官。[52]
  • 丘和,河南洛陽人,隋煬帝大業中在任。[53]

天水郡太守(742年—758年)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彙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3. 〔建武〕八年夏,封〔竇融〕弟友為顯親侯。《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傳》
  4. 是歲(永平十七年),改天水為漢陽。《後漢書卷二明帝紀》
  5. 漢陽郡,武帝置,為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續漢志卷二十三郡國五》
  6. 上邽,故屬隴西;西,故屬隴西。《續漢志卷二十三郡國五》
  7. 《續漢書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8. 《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9. 《魏書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10. 《隋書 卷二十九 志第二十四》
  1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12. 《漢書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13. 《漢書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14. 《後漢書 卷三十九 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15. 《後漢書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16. 《後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17. 《後漢書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18. 《後漢書 卷三十四 梁統列傳第二十四》
  19. 《後漢書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20. 《後漢書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21. 《後漢書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22. 《後漢書 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23. 《後漢書 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24. 《後漢書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25. 《後漢書 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
  26. 《後漢書 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27. 《後漢書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28. 《後漢書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29. 《後漢書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30. 《後漢書 卷五十六 張王种陳列傳第四十六》
  31. 甘谷漢簡
  32. 《後漢書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
  33.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裴註引《三輔決錄》
  34. 《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裴註引《文章敘錄》
  35. 《三國志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36. 《三國志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裴註引《魏略》
  37. 《晉書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38.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39. 《晉書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40. 《新唐書 卷七十 表第十》
  41. 《晉書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42. 《魏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43. 《宋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44. 《魏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45. 《魏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46. 《魏書 卷一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47. 《周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九》
  48. 《魏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49. 《隋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一》
  50. 《周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九》
  51. 《周書 卷十七 列傳第九》
  52. 《隋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
  53. 《舊唐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54. 《舊唐書 卷十 本紀第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