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極大期

太陽極大期是在正常約11年的太陽週期中活動最活耀的時期。當太陽極大期時,會出現大量的太陽黑子,並且太陽的輻射會增加大約0.07% [1]。增強的太陽能量輸出可能會影響一些地区的氣候,最近的一些研究顯示一些與區域氣候模式的相關性

之前預測太陽黑子第24週期的極大期在2013年6月,給出的平滑黑子數最高約66。但在2012年2月,這個數值已經達到67,這是因為在2011年底出現了一個高峰,所以官方给出的數值會如此之高。平滑太陽黑子數要參考前後各六個月的數值,而我們進入24週期已經4年了。从目前的预测和觀測来看,第24週期是自第14週期以來最小的,該週期於1906年2月的最大值為64.2。NASA

因為太陽在赤道上的轉速比在兩極快,在太陽極大期,太陽的磁場線被扭曲的最為強烈。太陽週期從一個最大期到下一個最大期的平均長度是11年,但觀測到的週期變化從9年到14年不等。

最近的3個太陽週期

巨大的太陽閃焰常常發生在太陽極大期。例如,1859年太陽風暴撞擊到地球時,引發的極光,在北緯42°的罗马都可以看到。

預測

預測未來的太陽黑子極大期的時間和強度是很困難的。上一次的極大期在2000年,NASA在2006年的預測是2010年或2011年,並且是自1958年以來最強的一次[2]。然而,近期更多的預測都說極大期應該在2013年秋季,並且是自1906年以來最弱的一次[3]。迄2014年3月,未經處理的太陽黑子數仍在上升[4]

影片

IMAX曾經發行一部描述太陽極大期的影片,片名稱為Solarmax [5],台灣翻譯為太陽

NASA CME document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是NASA的紀錄片:2012年7月14日的X級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極大期和太陽極小期的極值

當幾個太陽活動周期一起展示時,最強的太陽極大期會超過數十年或數個世紀的平均值。在這些周期裡依然會出現太陽極大期,只是強度更強。強大的太陽極大期顯示出一些與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相關性。

400年歷史的太陽黑子數
太陽極大期事件和大約日期
事件開始結束
荷馬極小期[6]950BC800BC
歐特極小期(參見中世紀溫暖時期10401080
中世紀極大期(參見中世紀溫暖時期11001250
沃夫極小期12801350
史波勒極小期14501550
蒙德極小期16451715
道爾頓極小期17901820
現代極大期1900現在

歷史上太陽活動最大期的極小值清單[7]:也包括極大的極小期 ca. 690 AD、360 BC、770 BC、1390 BC、2860 BC、3340 BC、3500 BC、3630 BC、3940 BC、4230 BC、4330 BC、5260 BC、5460 BC、5620 BC、5710 BC、5990 BC、6220 BC、6400 BC、7040 BC、7310 BC、7520 BC、8220 BC、9170 BC。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C. D. Camp and K. K. Tung. (PDF).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7, 34: L14703 [20 January 2012]. Bibcode:2007GeoRL..3414703C. doi:10.1029/2007GL030207.
  2. "Solar Storm Warning" 存檔,存档日期2009-05-13., Science@NASA, 10 March 2006, Accessed 26 Mar. 2010
  3. . NASA. [201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9).
  4. . [2014-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3).
  5. . IMDB. Seattle, WA, USA: Amazon.com, Inc. [August 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7).
  6. Celia Martin-Puertas, Katja Matthes, Achim Brauer, Raimund Muscheler, Felicitas Hansen, Christof Petrick, Ala Aldahan, Göran Possnert & Bas van Geel. . Nature Geoscience. April 2, 2012, 5 (6): 397–401 [2014-04-25]. Bibcode:2012NatGe...5..397M. doi:10.1038/ngeo14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7. Usoskin, Ilya G.; Solanki, Sami K.; Kovaltsov, Gennady A. (PDF). Astron. Astrophys. 2007, 471 (1): 301–9 [2014-04-25]. Bibcode:2007A&A...471..301U. arXiv:0706.0385. doi:10.1051/0004-6361:20077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9-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