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
官帽,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种帽子,屬烏紗帽的一種,最开始是由展腳襆頭演變而成。宋元时代,「乌纱帽」一名泛指以烏紗製成的帽子,即烏帽,尚未成為官帽的專稱,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更變成專指官帽,並演变成了官员职位的代名词[1]。得官者,戴乌纱,失官者,被称之谓“丢乌纱帽”[2]。其内型用铁丝编织而成,成为硬壳,后部高而隆起,内衬黑纱,外涂缯纱(缯是一种丝织品),涂黑漆,外型多为圆头。
明代官帽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官乌纱帽由幞头帽子外施纱涂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圆翅等。是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圆顶,分上下二阶,左右各插一个帽翅。官帽的別稱乌纱帽常被人喻为官位的代称。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戴乌纱帽的常服,多与補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制:凡官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作为官服。在团领衫外束腰带,亦作为公服使用[3]。同时又规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允许继续戴乌纱帽,而因事罢官者,则服饰与百姓一样,不允许再戴乌纱帽[4]。明初乌纱帽尚未高耸,而至中叶,则风气大变。如正德时兵部尚书王敞,因身材矮小,喜愛戴高頂紗帽,穿高底靴,乘高扛輿,人稱「三高先生」[5]。在朝鮮王朝,烏紗帽大小與裝飾有嚴格規定,用來分等級。
参考资料
- 薛天纬,“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
- 郑州日报:乌纱帽的变迁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5-06.
- 《大明會典》“洪武三年定 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春瑜:乌纱帽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0期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6-06.
-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3):“司馬王公敞身短,紗帽作高頂,靴著高底,輿用高扛,人呼為「三高先生」。”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