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存中夢溪丈人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随母寿昌县太君许氏入籍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1]北宋科学家

沈括
由现代艺术家还原雕像
出生1031年
宋帝国钱塘县
逝世1095年(63-64歲)
宋帝国镇江
居住地杭州厦门开封镇江
知名于地貌学气候变化大气折射真北逆行暗箱三维地形图、确定北极星的位置、纠正阴历阳历的错误
配偶继室:张蒭之女张氏
儿女沈冲
奖项1979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在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星”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地质学天文学考古学数学药理学磁学光学水力学形而上学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地图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农学经济学军事战略民族志音乐占卜
机构翰林院
司天监
军器监
学术指导者毕升苏颂
沈括
"Shen Gua" in regular Chinese characters
汉语

生平

沈括生於官宦之家,父親沈周和祖父沈英曾任大理寺丞,外公許仲容曾任太子洗馬,舅舅許洞咸平三年(1000年)進士。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就讀完了家里的藏書。曾經跟随父親到了不少地方,增長了不少見識。十八歲至南京,對醫藥產生興趣。皇祐三年(1051年)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縣(今属江苏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嘉祐六年(1061年),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導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并撰寫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

嘉祐八年(1063年),中進士,任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066年),入京编校昭文馆書籍。熙寧年間,宋神宗趙頊用王安石為相,進行改革,沈括也積極參加。先後任史管檢討,集賢院校理,提舉司天監,軍器監,三司使等職。在此期間,撰寫了《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修城法式條約》、《營陣法》。還多次出使,視察了很多地方。熙寧八年,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分,出使契丹交涉劃界事宜,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了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成《使虜圖抄》,上于朝廷。

熙寧十年(1077年),沈括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宣城)。元豐三年(1080年),改任延州知州(今陕西延安)。元丰五年(1082年),被誣貶職。

元豐二年(1079年),爆發烏臺詩案,依王銍《元祐補錄》筆記,原與沈括為好友的蘇軾在與其分離時,曾作詩一首作為離別時的贈禮,然而沈括卻因妒忌和政治理念不同[2],以此詩部分詩詞作為「蘇軾諷刺、污衊朝廷」的證據,向朝廷檢舉。

然南宋史家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曾質疑該記載的年月與事實不符,當再考詳。

元祐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定名为《守令图》。

元祐三年,沈括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八年后去世。其间,写成了《梦溪笔谈》,以及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已佚)、医学著作《良方》等。

朱彧在《萍洲可談》的記載,沈括前後有二任妻子,第二任是淮南轉運使張芻之女,張氏驕蠻凶悍,平時常虐待沈括,兒女們抱头痛哭,跪求張氏息怒;又驅逐元配之子,年年狀告其父子。但是張氏去世後,沈括竟鬱鬱寡歡,过扬子江时,一度跳水尋短,並於隔年去世[3]

贡献

沈括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例如:

  • 数学方面,他创立了“隙积术”[4]、“会圆术[5]
  • 物理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6],比欧洲早四百多年;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7][8];对共振现象也有研究[9]
  • 地学方面,他由雁荡山等地形,认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生物遗迹,推论沖積平原形成的过程。

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梦溪笔谈》中,例如卷二十四(雜誌一)中寫道:「、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命名了石油,現今石油的中文名稱(日本亦用「」)就是沿用了沈括所冠之名。

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著作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沈括

沈括的著述,据史书记载,有22种,155卷。现在多已不见,只存《梦溪笔谈》、《续笔谈》、《补笔谈》。另外沈括的诗文在南宋时编成《长兴集》41卷,今残存19卷。以及后人所辑的《苏沈良方》。

  • 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
  • 浑仪议
  • 浮漏议
  • 景表议
  • 营阵法
  • 守令图
  • 梦溪笔谈》、《续笔谈》、《补笔谈》
  • 梦溪忘怀录
  • 长兴集
  • 苏沈良方
  • 《南郊式》 (以下皆佚)
  • 《易解》
  • 《喪服後傳》
  • 《樂論》
  • 《樂器圖》
  • 《閤門儀志》
  • 《熙寧詳定諸色人廚料式》
  • 《熙寧新修凡女道士給賜式》
  • 《諸敕式》
  • 《諸敕令格式》
  • 《諸敕格式》
  • 《使虜圖鈔》
  • 《懷山錄》
  • 《天下郡縣圖》
  • 《清夜錄》
  • 《熙寧奉元曆經》
  • 《熙寧奉元曆立成》
  • 《熙寧奉元曆備草》
  • 《比較交食》
  • 《熙寧晷漏》
  • 《修城法式條約》
  • 《茶論》
  • 《良方》
  • 《靈苑方》
  • 《集賢院詩》
  • 《詩話》

参考文献

引用

  1. 民国《吴县志》引同治《苏州府志》:“随母入籍吴县”。
  2. 余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突圍》
  3. 謝肇淛:《文海披沙摘录》
  4.  《夢溪筆談》卷十八 技艺. "隙积者,谓积之有隙者,如累棋,层罈 及酒家积罂之类。虽似覆斗,四面皆杀,缘有刻缺及虚隙之处,用刍童法求之,常失于数少。予思而得之:用刍童法……"
  5.  《夢溪筆談》卷十八 技艺. "凡圆天既能拆之,须使会之复圆。"
  6.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 雜誌一.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7.  《夢溪筆談》卷三 辯證一. "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謂之“格術”。如人搖櫓,臬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窪,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已為物,以物為已。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8.  《夢溪筆談》卷十九 器用. "古人鑄鑑,鑑大則平,鑑小則凸。凡鑑窪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鑑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鑑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鑑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鑑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比得古鑑,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9.  《補筆談》樂律. "琴琴弦皆有應聲:宮弦則應少宮,商弦即應少商,其餘皆隔四相應。今曲中有聲者,須依此用之。欲知其應者,先調諸弦令聲和,乃剪紙人加弦上,鼓其應弦,則紙人躍,他弦即不動,聲律高下茍同,雖在他琴鼓之,應弦亦震,此之謂正聲。"

来源

  • 宋史》列传第九十沈遘的附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