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权臣曹操改夷陵为临江郡。曹操在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军击败后,其与盟友益州牧刘璋在临江郡的势力也被孙权驱逐。后来孙权和刘备互换部分领地,将临江郡等地让给刘备,即借荆州。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管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特委任徵虜將軍張飛為太守,封新亭侯。《三國志·蜀志》稱其“治郡有聲”。由於史無多載,其業績詳敘不得。今西陵峽口三遊洞的張飛擂鼓台和古軍壘遺址,相傳就是張飛在這兒訓練過水軍的存跡。張飛後隨劉備西取益州,宜都太守相繼有劉封孟達樊友廖化等人出任,都有所聲名。其中劉封比較突出,他興土木,建城邑,今有刘封城遗址。

宜都郡中国东汉时设置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派部將呂蒙陸遜為前部,迅速佔領了南郡。為了阻止關羽入川,同時鞏固地盤,陸遜徑自趕往宜都郡,宜都太守樊友見勢不妙,便“委郡去”。於是陸遜領宜都郡,“諸城長吏及蠻夷長官皆降”(《三國志》),陸遜為東吳的首任宜都郡太守。當時陸遜分兵平定枝江、夷道和佷山等地,就坐鎮夷陵,把守峽口,以防蜀方。至此,宜都郡為東吳所有,下領秭歸、夷陵、夷道和枝江四縣。夷陵之战廖化重歸劉備,刘备曾收复宜都郡,于是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刘备兵败后,宜都郡复归东吴。三国东吴黄武元年(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后称宜都郡。繼陸遜之後,吳國宜都郡太守由雷譚王歧虞忠等人出任,均為一時名宦,舊志略有記載。[1]

西晋时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三县。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县置宜昌县。西魏时,宜都郡属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隋朝开皇七年(587年),废宜都郡。

  1. . 天舞霜的博客. 2014-09-14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