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

西晋(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大一统王朝。由晋武帝司马炎在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晉武帝凭借父祖餘蔭和世族支持而得位。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称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五胡十六國開始計,則僅24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1]

266年-316年
  黃色部份為西晉疆域
京城 
 265-312
洛陽
 312-316
長安
国君姓氏司馬
君主4
 266-290
武帝司馬炎(開國)
 313-316
愍帝司馬鄴(亡國)
常用语中古漢語
人口35,000,000人(300年)
兴衰
 266年2月4日
司馬炎篡魏,西晉建立
 279年-280年
晉滅吳之戰
 291年-306年
八王之亂
 311年
永嘉之禍
 316年12月11日
劉曜陷長安,西晉滅亡
面积543萬平方公里(281年)
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通币方孔錢
先前国
继承国
東晉
汉赵
前凉
前燕
吐谷浑
成汉
今属于

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紀

前11世紀
|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
220
西汉 前202–9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6

266-420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后梁
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2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中国历史年表

西晉的開國君主司馬炎出身於一個名為河内司馬氏士族,祖父司馬懿歷任三國曹魏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官至大将军、父亲司馬昭官至相国,都是曹魏時權傾一時的權臣,权势超過君主。而在西晉建立前,曹魏已先於霸府司馬氏控制下在263年滅了蜀漢。265年司馬炎篡魏自立改國號「晉」。西晉代魏後,期間發生西陵之戰。西晋於279年發動滅吳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

晉朝本身承接了東漢晚期至曹魏期間的割據局面,地方上世族影響力遠超帝王。如司馬氏一家,是形成霸府政治世族權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武力控制曹魏朝廷,並篡魏自立。所以司馬炎在篡魏得手後,為免其他世族、權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員為王,在地方上作為維護皇室的力量。同時又頒布「佔田令」,以保护世族擁有田地的面積和數量。

特色

西晉乃魏晉南北朝中唯一处于統一的时期。由於魏晉以來世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位遠超帝王(如司馬氏篡曹魏政权),長期以來都令中國處於分裂局面。晉武帝時憑藉其威望,又先後分封宗室郡國並都督諸州和實行佔田制蔭客制,稍微限制世族的無限擴張。當晉武帝死后,发生八王之亂,失去了維繫統一的重心,又再一次分裂。

同時西晉另一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內遷。东汉以来,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种方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凉州一帶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本身被世族收作奴婢(五胡十六國時君主之一的石勒為例子)。由於遷入人口數目相當多,與關中一帶晋人在人口上相差不遠,形成割據勢力,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晋武帝晚年时期开始变得荒淫无道,喜好奢侈,完全丧失了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之心。晋武帝的一系列作风也造成西晋社会奢靡之风盛行,朝政败坏。

西晉時期以仿铸青銅器高溫燒製的青瓷聞名。西晉墓穴中除了青瓷,還發現有墓穴模型、銅鏡等。[2]

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卒,太子司马衷嗣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本人并无治理国家之才能。之前很多大臣鉴于太子“不慧”而希望武帝传位于其弟、素有贤能之名的齐王攸。武帝也一度考虑废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宠臣的劝阻下改变了主意,并勒令齐王攸离京前往封国,攸发愤病卒。惠帝终于即位。

动乱的前期表现为宫廷政变。晋武帝临终,命其岳父杨骏辅政。惠帝皇后贾南风夙有干政野心,与宗室楚王玮合谋,于元康元年(291年)发动政变杀杨骏及其家属亲党,以辈份较高的宗室汝南王亮辅政。不久,贾后唆使楚王玮杀亮,然后又以专杀之罪杀玮,这样大权就落到了贾后手中。此后数年,尽管地方上连续出现流民及内迁诸民族的暴动,朝廷尚相对稳定。元康九年(299年),贾后废黜惠帝后宫所生的太子司马遹,并于次年将他杀害,此举使西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大为激化。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杀死贾后,随后又废黜惠帝,自即帝位。赵王伦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诸王的普遍反对,政变开始演变为内战。在12外任都督的齐王冏(时镇许昌)、成都王颖(时镇,今河北临漳西南)、河间王颙(时镇关中)起兵讨伐赵王伦,随后司马伦被杀,拥惠帝复位,随后三王又互相厮杀,长沙王乂东海王越也卷入了战争。

诸王各引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的民族参战使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自惠帝即位至此卷入政变和内战的主要有汝南、楚、赵、齐、成都、河间、长沙和东海八位宗王,故史称“八王之乱”。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除只保有长安的司马颙外皆已败死,东海王最终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怀帝。怀帝召司马颙入朝为司徒,司马颙在途中被杀。八王之乱遂结束。[3]但这段时间,南匈奴氐族流民已经分别建立了汉国成国两个政权,西晋的统一局面已被打破。

衣冠南渡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漢族北部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外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乱。晋建武年间,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衣冠南渡。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而北方的忠于西晋的势力则或败亡,或自行形成割据政权。

封爵大臣

皇族:

大臣:

重要人物

统治者及年号一览

西晋君主年号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及使用时间 陵寝
舞阳文侯
(魏帝谥)
司马懿 179年-251年 高原陵
舞阳宣文侯
(魏帝改谥)[4]
晋宣王
(魏元帝曹奂追谥)[5]
高祖
(晋武帝司馬炎追尊)
宣皇帝
(晋武帝司馬炎追谥)[6]
舞陽武侯
(魏帝谥)
司馬師 208年-255年 峻平陵
舞陽忠武侯
(魏帝改谥)[4][註 1]
晋景王
(魏元帝曹奂追谥)[5]
世宗
(晋武帝司馬炎追尊)
景皇帝
(晋武帝司馬炎追谥)[7]
晋文王
(魏元帝曹奂谥)[5]
司馬昭 211年-265年 崇阳陵
太祖
(晋武帝司馬炎追尊)
文皇帝
(晋武帝司馬炎追谥)[8]
世祖 武皇帝[9] 司馬炎 236年-290年 266年-290年 泰始 265年-274年 峻阳陵
咸宁 275年-280年
太康 280年-289年
太熙 290年
孝惠皇帝[10] 司马衷 259年-307年 290年-307年 永平 291年 太阳陵
元康 291年-299年
永康 300年-301年
永宁 301年-302年
太安 302年-303年
永安 304年
建武 304年
永兴 304年-306年
光熙 306年
孝怀皇帝[11] 司马炽
(汉赵昭武帝刘聪降封会稽公,后被杀)
284年-313年 307年-313年 永嘉 307年-313年
孝愍皇帝[12] 司馬鄴
(汉赵昭武帝刘聪降封怀平侯,后被杀)
300年-318年 313年-316年 建兴 313年-317年

註解

  1. 结合《三国志》、《晋书》、《資治通鑒》等记载之推论,司马师本封長平鄉侯,后袭封司马懿之舞陽侯,故后魏朝谥忠武,其谥号全称应为舞陽忠武侯
    • 《晋书·卷二 帝紀第二》載:“以功封長平鄉侯……谥曰忠武
      ——司马师本封长平乡侯,谥忠武。
    • 《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 文帝》載:“(咸熙元年)夏五月癸未,天子追加舞陽宣文侯為晉宣王,舞陽忠武侯為晉景王”
      《三国志·卷四 魏书 三少帝纪 陳留王曹奐》載:“(咸熙元年夏五月)癸未,追命舞阳宣文侯为晋宣王,舞阳忠武侯为晋景王。”
      《資治通鑑·卷七十六 魏紀八》載:“舞陽忠武侯司馬師疾篤,還許昌,留中郎將參軍事賈充監諸軍事”
      ——明确司马师谥号为“舞陽忠武侯”,乃冠谥于“舞阳侯”爵。
    • 《晉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齊王攸》載“及景帝崩,攸年十歲,哀動左右,大見稱歎。襲封舞陽侯
      ——司马师继子司马攸袭封舞陽侯,如此则司马师应在司马懿故后亦袭封舞陽侯。

參考文獻

  1. 两晋十六国:视频链接
  2.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西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3. 张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08页. ISBN 9787301047705.
  4. 《晋书·卷二十 志第十 禮中》:“魏朝初諡宣帝(司马懿)為文侯,景王(司马师)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
  5. 《晋书·卷二十 志第九 禮上》:“魏元帝咸熙元年,進文帝爵為王,追命舞陽宣文侯為宣王,忠武侯為景王。是年八月,文帝崩,諡曰文王。”
  6. 《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 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
  7. 《晋书·卷二 帝紀第二 景帝》:“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尋加衛將軍……(正元二年春正月)辛亥,崩于許昌,時年四十八。二月,帝之喪至自許昌,天子素服臨吊……諡曰忠武。晉國既建,追尊曰景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廟稱世宗。”
  8. 《晋书·卷二 帝紀第二 文帝》:“文皇帝諱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景元四年)冬十月,天子以諸侯獻捷交至,乃申前命曰:……爰胙茲土,封公為晉公……(咸熙元年)三月己卯,進帝爵為王……(咸熙二年)秋八月辛卯,帝崩於露寢,時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陽陵,諡曰文王。武帝受禪,追尊號曰文皇帝,廟稱太祖。”
  9. 《晋书·卷三 帝紀第三》:“武皇帝諱炎,字安世,文帝長子也。……咸熙二年五月,立為晉王太子。八月辛卯,文帝崩,太子嗣相國、晉王位。……十一月……是時晉德既洽,四海宅心。於是天子知歷數有在,乃使太保鄭沖奉策曰:「咨爾晉王:……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爾位,歷數實在爾躬。……」帝初以禮讓,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請,乃從之。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設壇於南郊……禮畢,即洛陽宮幸太極前殿,詔曰:……於是大赦,改元。……(太熙元年夏四月)己酉,帝崩于含章殿,时年五十五,葬峻阳陵,庙号世祖。”
  10. 《晋书·卷四 帝紀第四》:“孝惠皇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也。……永寧元年春正月乙丑,趙王倫篡帝位。丙寅,遷帝于金墉城,號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宮。……夏四月……逐倫歸第,卽日乘輿反正。……(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帝崩于顯陽殿,時年四十八,葬太陽陵。”
  11. 《晋书·卷五 帝紀第五》:“孝懷皇帝諱熾,字豐度,武帝第二十五子也。……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孝惠帝崩。……(光熙元年十一月)癸酉,卽皇帝位……(永嘉五年六月)帝蒙塵于平陽,劉聰以帝爲會稽公。……(永嘉七年春正月)丁未,帝遇弑,崩于平陽,時年三十。”
  12. 《晋书·卷五 帝紀第五》:“孝愍皇帝諱鄴,字彥旗,武帝孫,吳孝王晏之子也。……建興元年夏四月丙午,奉懷帝崩問,舉哀成禮。壬申,卽皇帝位,大赦,改元。……(建興四年)十一月乙末,使侍中宋敞送箋于曜,帝乘羊車,肉袒銜壁,輿櫬出降。……(建興五年)十二月戊戌,帝遇弑,崩于平陽,時年十八。”

延伸閱讀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三国
晋朝 · 西晋
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
265年2月4日晋武帝司马炎篡
280年5月1日灭统一全国
291年3月-306年5月,八王之乱
310年-311年,永嘉之乱
后朝
北方 · 五胡十六国
南方 · 晋朝 · 东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