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学名 ;英語:),亦称粟米,北方又称谷子,俗称小米、黄小米、小黄米,属禾本科狗尾草属的一种农作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開始种植,在青海遗址中也有出土。

小米
未成熟的果穗(日本的糯粟)
保护状况

未予评估IUCN 3.1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属: 狗尾草屬 Setaria
种: 小米 S. italica
二名法
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
異名

Panicum italicum L.
Chaetochloa italica (L.) Scribn.

形态

一年生草本;秆粗壮、分蘖少,狭长披针形叶片,有明显的中脉和小脉,具有细毛;穗状圆锥花序;穗长20~30厘米;小穗成簇聚生在三级支梗上,小穗基本有刺毛。粟的稃壳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俗称“粟有五彩”。卵圆形籽实,粒小多为黄色。

分布

粟耐旱,缺乏灌溉亦能生。

2009年分析中國河北省磁山新石器遗址裡小米(粟)的植硅体,測得年代為公元前8700—7500,是世上最早的出土證據。[1][2][3]由此一般認為小米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現代中國最高產的小米省份為河北山西內蒙,共佔全國約64%。[4]台灣原生種小米,種於山區,為台湾原住民早期主食。

用途

粟在中国北方俗称小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華夏遠古時期代属于“粟文化”,小米作為北方主要糧食作物一直耕種至宋朝,甚至遼金时期中原仍主要以小米为主食。中国最早的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的较坚硬,可用作饲料,一般只有能消化。

時期蒙古滿族流入粟和后,蒙古族滿族會做成炒米或粘包食用,但當時是小麦在北方的大扩张时期,粟和黍的食用频率远远不及麦制品。如今蒙古與满族卻皆自称小米是其民族傳統食品,同样在韩国也有自称是其传统食品的说法。

其他

1952年河北昌黎县种植收获小米

经过多年人工除草,谷地的杂草非常像谷子,尤其幼苗时期,叫做“莠”,成语“良莠不齐”则是由此产生。

西方语言一般对粟、御穀和其他一些粒小的杂粮有统称,非农业专家一般不分,英语均称“millet”。

历史

公元前2世纪,匈奴人曾在位于杭爱山赵信城储存大量的粟粮,该城以汉将赵信命名。

参考文献

  1. ,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Our analytical results of both phytoliths and biomolecular components have established that the earliest cereal remains stored in the Cishan Neolithic sites, during ca. 10,300–8,700 cal yr BP, are not foxtail millet, but only common millet. After 8,700 cal yr BP, the grain crops gradually contained 0.4–2.8% foxtail millet (註: 小米,即粟).
  2. Ian S Hornsey. . 2012: 254-256 (chapter 4.7.3).
  3. . 2011-10-19 [2020-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1).
  4. 程汝宏(国家谷子改良中心主任). . 新华网. 2017-11-23.

參考

參見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小米

[在维基数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粱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稷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