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撒的貴格利

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約335~395年),他與該撒利亞的巴西流拿先素斯的貴格利並稱加帕多家教父,都是出生在加帕多家的。公元372年,尼撒的貴格利被該撒利亞的巴西流祝圣為尼撒(Nyssa)的主教。 公元381年,三位加帕多家教父在君士坦丁堡會議中佔有重要影響力,也是使亞流派失敗的主要護教者。其中為首的大巴西流對另外兩位貴格利有很大的影響;而三位教父們的三位一體教義,使他們可以同時接納「尼西亞信經同本體論 (本體相同) homousios」、和「聖父聖子聖靈位格分別但本質同一 hypostaseis」的看法。這些概念也是君士坦丁堡會議中的重要論題。[1]

尼撒的貴格利

尼撒的貴格利的背景

De virginitate

貴格利出生於一個基督教的貴族家庭。母親是該撒利亞的艾密莉亞(Emmelia of Caesarea),父親老巴西流(Basil the Elder)是一個雄辯家;他共有九個兄弟姊妹,家族內有五人都被尊為聖人。年幼的貴格利,是接受母親和姊姊馬克麗娜的在家教育;之後,他可能是在該撒利亞繼續他的學業,攻讀古典文學、哲學、可能還有醫學。 自公元三五五年起,貴格利和他的兄弟們(巴西流Basil、拿克拉提斯Naucratius)一起過著隱居的生活。起初,貴格利追求的是一個非宗教性的職業生涯,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修辭學家,然而最後他成為一名演說家。關於貴格利的婚姻是具有爭議性的,一種說法認為他娶蒙福者德奧賽維亞Theosebia the Deaconess)為妻;但是,這名女子卻被確認為是被東正教封聖的。因此,有另一些評論家認為蒙福者德奧賽維亞只是貴格利的姊妹。[2]

尼撒的貴格利的三位一體論

尼撒的貴格利具有很強的奧秘派傾向的特質,其神學充滿著上帝是絕對無法理解的神秘氣氛。尼撒的貴格利的思想深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特別是在柏拉圖哲學所強調共相的實質上。他借用希臘哲學形上學,這是他闡述三位一體論的特色。

尼撒的貴格利對於三位一體教義的論述有:

  1. 認為一「質」(ousia)就像柏拉圖的一個「形式」,亦即把許多事物結合在一起的真實共相(universal)。他以人性的形式與特質來說明共相的本性或本質。所以,聖靈共有一個本質ousia,同時卻保留各自獨立且未分裂的位格。也就是說,雖然能夠從數量上將三位一體的三個成員的不同位格區分出來,但就他們的本質或本體來說,他們是不可區分的。尼撒的貴格利舉例說明,以「在一個人的總稱裡面存在的多樣性(a multiplicity of the one universal human being)」來類比三位一體的上帝。[3]
  2. 認為聖靈是由上帝和基督出來的。祂由父而出,從子領受;祂與道不可分。他認為這三位可從起源上區分開來,父是因,另兩位是果。兩位果還可以區分,一位是直接由父產生的,另一位則由父經一中介產生。雖然,他們不是三位神,但他們互相之間有一個很明顯的關係。父神乃是子與聖靈永恆的緣由、基礎與源頭。子永恆從父受生,而聖靈則永恆從父而出。
  3. 主張上帝是一個存有,也就是一質,並不是三位神。因此,三個位格(hypostases)在所有的事上,都必須採取一致行動。這就是尼撒的貴格利三位一體教義的關鍵觀念。

尼撒的貴格利制定了一個三位一體正統神學必須遵循的原則,以避免變成三神論;在所有的作為上,同一神性的三個位格都是共同參與,一起行動。

尼撒的貴格利的信仰生活

第四世紀時,基督教教義的討論對於當代信徒來說是非常重要。尼撒的貴格利就曾抱怨過,他無論走在君士坦丁堡的哪裡,都會有人纏著他辯論三位一體的教義。貴格利曾在他的著作《On the Deity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中寫著說:「若你要換零錢,就有人會向哲學家一樣,對你發表基督受生、或非受生的觀念。若你詢問麵包的價錢,就會有人對你說:『父比較大,子比較小。』事實上,當時大多信徒都站在反對貴格利的立場──「否認神的兒子耶穌與神完全平等」。尼撒的貴格利與拿先斯的貴格利、巴西流都曾使用相同的社會類比來解釋神三而一的概念:「如同亞當、夏娃和賽特一般;父、子、聖靈是一個神聖家庭,同有相同的榮耀本質,卻是三個獨立的位格」。也就是認為,不同的位格可以擁有相同的本質。當然,在那個時代,這樣的觀點受到異端及正統神學家的猛烈批評。[4]

著作

尼撒的貴格利最重要的三本著作:《論三一神》、《非三一神論》與《駁歐諾米》,對於三位一體大爭議的最後結論有極大的影響。其著作為三位一體論的教義提供紮實的基礎與清晰的解釋,並且保留三位一體的核心奧秘。

参考文献

  1. 比爾‧奧斯汀(Bill R. Austion)。《基督教發展史》。馬傑偉、許建人譯。香港:種籽出版社,2002。
  2. Wikipedia。〈Gregory of Nyssa──Early life and education〉.(網路文章)網誌: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gory_of_Nyssa。查詢日期:2012/12/26。 存檔,存档日期2012-11-30.
  3. 艾力克森(Millard J.Erickson)。《基督教神學卷一(增訂本)》。郭俊豪、李清義譯。台北:華神出版社,2000。
  4. 奧爾森(Roger E. Olson)。《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譯。台北:校園書房,2002。


參考來源

  • 尼布爾《基督與文化》類型之探討
  • 「辭不達意」─人類語言的缺失
  • 《當代神學辭典光碟版》
  •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一(增訂本)》。郭俊豪、李清義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00。
  • 沈介山。《信徒神學》。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04。
  • 林慈信。〈反諾斯底主義的教父們〉。(網路文章)。網址:www.chinahorizon.org/Articles。網際網路,查詢日期:2006年11月。
  •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手冊》。劉良淑、王瑞琦譯。台北: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
  • 凱利。《早期基督教教義》。康來昌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84。
  • 奧耳森。《神學的故事》。吳瑞誠、徐成德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