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大维王子 (大不列颠)

屋大维王子(,1779年2月23日-1783年5月3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夏洛特王后的第十三个孩子和第八个儿子。在弟弟阿尔弗雷德王子夭折6个月后,4岁的屋大维王子也接受了预防天花的疫苗注射,但几日后也重病不治。屋大维的早夭给其父母带来沉痛打击,尤其对乔治三世的影响最大。乔治三世对这个儿子极为喜爱,他对小王子的死表示深切哀悼,即便在晚年精神错乱之际仍会产生关于爱子的幻觉。

屋大维王子
Prince Octavius
屋大维王子的画像,宫廷画师本杰明·委斯特绘于1783年
出生(1779-02-23)1779年2月23日
大不列颠伦敦白金汉宫
逝世1783年5月3日(1783歲-05歲-03)(4歲)
邱宫
安葬1783年5月10日
西敏寺
1820年2月11日
温莎城堡圣乔治礼拜堂
王朝汉诺威王朝
父親英王乔治三世
母親夏洛特王后

生平

屋大维王子,托马斯·庚斯博罗绘于1782年

屋大维王子于1779年2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白金汉宫,是英国国王英王乔治三世夏洛特王后的第十三个孩子,也是他们的第八个儿子。小王子的名字源于拉丁语Octovus,意为“第八”,表示他是其父母的第八个儿子。

屋大维于满月(3月23日)时在圣詹姆士宫受洗,他的教父母包括布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梅克伦堡-什未林公爵黑森-達姆施塔特的路易絲

由于出生时不像哥哥们一样爱惹祸,屋大维倍受其父王的溺爱。国王对他年幼的孩子们十分疼爱,总是尽可能去参加他们的生日派对,或者是包括让“乔治轮流抱索菲亚和屋大维”的游戏。另有一名见证者写道:“国王和王后总让孩子们在他们身边玩一整天。几乎每天晚上六、七点,孩子们会被带到父母那儿玩一两个小时。国王也总让人向他禀报孩子们的学习状况。”

屋大维与年龄和他最相近的姐姐索菲亚亲近,后者总称呼这个弟弟为“她的儿子”。1780年夏,屋大维陪同姐姐索菲亚、伊丽莎白和哥哥爱德华去苏塞克斯海岸东湾阁去呼吸新鲜的海边空气。19个月大时屋大维有了小弟弟阿尔弗雷德,但阿尔弗雷德于1782年8月20日夭折,年方3岁的屋大维再度成为老幺。霍勒斯·沃波尔曾给霍勒斯·曼爵士写信谈到阿尔弗雷德王子死时,国王提到“我为阿尔弗雷德感到难过,但如果死的是屋大维,我宁可不愿活下去。”1820年,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尔特(Edward Holt)这样描述屋大维王子的性格:“尽管这位王子未及5岁而亡,在他人眼中,他性情温顺,和善友好的程度非同常人,以至于他总能令人愉悦。”传记作家约翰·沃特金斯(John Watkins)补充曰屋大维“被认为是王室后代中最优秀的成员之一”。

去世和死后的影响

屋大维王子神化像,本杰明·委斯特绘于1783年

阿尔弗雷德王子夭折6个月后,屋大维和索菲亚被带至伦敦的邱宫接受天花疫苗注射。索菲亚没有出现异常,屋大维却突然发病并于1783年5月30日晚8时在邱宫死去,年仅4岁。按照惯例,王室成员不参加年龄小于14岁的皇室儿童的哀悼仪式。

屋大维王子是英国中最后一个患天花死去的王室成员,于5月10日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弟弟阿尔弗雷德王子墓的旁边。1820年2月11日约凌晨3时乔治三世下令将他的两名幼子的遗体迁葬于圣乔治礼拜堂

根据夏洛特王后所说,屋大维的死出乎大家的意料——王后给一位有相似遭遇的朋友写信这样说道:“我遭遇了两次你曾经有的遭遇,第二次我们毫无准备,因为不到两天时间我那完全健康的儿子屋大维得病后即刻便死去了。”当时王后正怀着女儿阿米莉亚公主,小王子的死给了她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

屋大维王子的早亡同样给了其父王极大的打击。沃波尔写道:“国王又失去了他的一名孩子;他们说是国王和王后陛下最挚爱的一个可爱的孩子。”不久乔治三世说“若屋大维不在,世间便没有了天堂。”

肖像

现今仍存有屋大维王子的几幅肖像。其中5幅屋大维单独的画像与1张他和阿尔弗雷德王子的画像收藏于英国皇家收藏中。第一张由托马斯·庚斯博罗于1782年所绘,属于年幼王室成员油画肖像系列;第二张也是由庚斯博罗绘成,约完成于1782-1784年;第三张的作者是本杰明·委斯特,绘于小王子去世前不久。

头衔和荣誉

1779年2月23日-1783年5月3日:屋大维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 Octavius)

祖先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 Baxby, Derrick. . Medical History. 1984, 28: 303–307. PMC 1139449. PMID 6390027.
    • Black, Jeremy.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300-11732-9.
    • Cannon, John. .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 [2011-08-30]. doi:10.1093/ref:odnb/10540.
    • Carrell, Jennifer. .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3. ISBN 0-452-28507-0.
    • Fraser, Flora. . London: John Murray. 2004. ISBN 0-7195-6109-4.
    • Fritz, Paul S. .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1982, 15 (3): 291–316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 Hibbert, Christopher. . Basic Books. 2000. ISBN 0-465-02724-5.
    • Holt, Edward. . London: Sherwood, Neely, and Jones. 1820.
    • Panton, Kenneth J. . Scarebrow Press, Inc. 2011. ISBN 0-8108-5779-0.
    • Papendiek, Charlotte. . London: Spottiswoode and Co. 1887. ISBN 1-143-96208-7.
    • Sheppard, Edgar. .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4.
    • Sinclair, William. . London: Eveleigh Nash. 1912.
    • Walpole, Horace; Peter Cunningham. . London: Richard Bentley and Son. 1891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 Watkins, John. . London: Henry Colburn. 1819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 Weir, Alison. . London: Vintage Books. 2008. ISBN 978-0-09-953973-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