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朝代、王朝、皇朝(英語:、)指由同一家族通過不同方式及形式以君主制實施世襲統治的政權與相應的歷史時期。全球延續時間最長且仍存在的王朝是日本皇朝,傳統上將其建立年份定為公元前660年。
在君主制國家運用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集團可稱為「王室」或「王家」,又若其君主之頭銜為皇帝則可稱為「皇室」或「皇家」,而在中華文化圈國家亦稱為「宗室」。
史學家通常為某些國族和文明,如古埃及、中國,以王朝更迭形式進行歷史分期。因此,「王朝」一詞可用於劃分由某個家族統治的時代,即「朝代」,並對其期間所發生的事件、趨勢、文物等進行論述。
公元20世紀前,各地多數王朝實施父系繼承制度,如同法蘭克人所實行的薩利克法。在允許女性繼承王位的情況下,女性君主之子女繼承其位後,一般採用父系命名,故被視為新王朝的成立。然而,歐洲某些國家近代以來通過法令等方式使得女性君主或女性王室成員之子女登基後仍在法理上延續當朝之名號,在名義上避免改朝換代。例如:英國國會於公元1952年4月通過決議規定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之子女繼承其位後仍沿用王朝「溫莎」之名。又如:荷蘭儘管歷經三任女王統治但其王朝的名號仍為「奧蘭治-拿騷」。再如:葡萄牙瑪麗亞二世之後代繼位後仍在法理上延續布拉干薩王朝之統治。女性君主或女性王室成員之子女繼承王位後保留原來王朝名號這一情況首次見於公元18世紀的俄羅斯帝國:安娜·彼得羅芙娜之子彼得三世登基為帝後,羅曼諾夫王朝之名號仍得以延續使用,但若以傳統父系繼承觀點則可視彼得三世為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的成立者。其他王朝則實施母系繼承制度,其名號在無須經過法律程序或其他操作的情況下通過女性之後代傳承,如同南非林波波省境內的祈雨女王之位。
並非所有君主制政治實體皆由王朝統治;現存在的例子有安道爾親王國、梵蒂岡城國與耶路撒冷、羅得島和馬爾他聖約翰主權軍事醫院騎士團。歷史上亦有不屬於任何王朝的君主,如倫巴底王阿里奧亞爾及拜占庭帝國皇帝福卡斯。某些王朝統治主權國家內部的非主權政治實體,包括今馬來西亞境內由九位馬來統治者領導的數個王朝和統治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轄下七個酋長國的諸王朝。
名稱
「聖朝」[1],又名「國朝」[2],是古代漢字文化圈的國民對自身所屬王朝的尊稱,見於各類文獻和碑刻。「天朝」,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稱謂,是各中原王朝的自稱,亦是諸藩屬國對中原王朝的尊稱。
「王朝」與「國號」、「國家」不是相同的概念。例如,越南歷史上的莫朝正式國號為「大越」,但因其君主姓「莫」而被史學家稱其為「莫朝」;其它沿用「大越」國號的包括李朝(自李聖宗統治起)、陳朝、後黎朝。又如,霍亨索倫王朝自1871年至1918年統治下的德國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後來的魏瑪共和國及納粹德國(1933年至1943年間)均保留同樣的國號。
中國歷史上,王朝名稱大多源自於國號。例如,唐高祖李淵所創立的政權定名為「唐」,故史學家以「唐朝」稱之。又如,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建國號「大元」,為「元朝」一名的由來。當多個政權皆使用同一國號時,史學家通常為王朝名稱冠上「東」、「南」、「西」、「北」、「前」、「後」等詞,或以其君主姓氏作為前綴以示區分。例如,晉元帝司馬睿建立的「晉」史稱「東晉」,以區別於先前晉武帝司馬炎創立的同名政權,即「西晉」;五代十國時期由晉高祖石敬瑭所建立的政權亦稱作「晉」,史稱「後晉」。又如,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取國號「宋」,史稱「北宋」,用於區分由宋高宗趙構所建的同名偏安政權,即「南宋」;南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建「宋」,該政權因國君姓「劉」故被稱之為「劉宋」。再如,以「秦」為國號的有秦始皇嬴政建立的「秦朝」、秦景明帝苻健成立的「前秦」、秦武昭帝姚萇創立的「後秦」、秦武元王乞伏歸建立的「西秦」。中國以外亦有使用前綴以區分不同王朝的情況,如:南亞的東遮婁其王朝和西遮婁其王朝、越南的前黎朝及後黎朝等。
王朝成員
君主是王朝的主要成員,但任何能夠合法繼承王位的王室成員均可稱為「王朝成員」()。沒有王位繼承資格的王室成員則通常不被視為王朝成員。
在歷史學與君主主義文獻的提及中,倘若王位繼承法仍有效,任何一位持有合法王位繼承權的家族成員均可視為王朝成員。例如:弗朗茨·斐迪南與妻蘇菲於公元1914年遭暗殺後,其子邁西米利安的奧匈帝國皇位繼承權被取消,因為他已不再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員。即便奧地利皇權被廢除後,邁西米利安與其後代均不被奧地利君主主義者接受為正統的王位覬覦者,而邁西米利安及其後代亦不曾聲稱擁有此頭銜。
「王朝成員」狹義上可指某王室擁有王位繼承權的父系成員,但廣義上可包含擁有王族血統與即位資格的母系成員。例如:伊麗莎白二世之侄大衛·阿姆斯特朗-瓊斯作為英國王位繼承者之一可被視為英國王室成員,但因其不是該家族的父系成員而非溫莎王朝的王朝成員。
另一方面,德國貴族恩斯特·奧古斯特五世身為喬治三世的父系後代但未獲得英國給予正式封號與頭銜,雖然他保有恢復其坎伯蘭公爵封號的資格。他因與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卡露蓮結婚而被從英國王位繼承順序中除名。
為確保其後代保留王位繼承權及享有王室特權,王朝成員的婚姻須符合王室法。例如:威廉-亞歷山大與麥西瑪的婚姻符合王室法,故其長女凱薩琳娜-艾瑪莉亞為今荷蘭儲君。然而,威廉-亞歷山大之弟約安-弗里索與瑪貝爾的婚姻未獲得政府和國會的支持,約安-弗里索因此被迫放棄繼承荷蘭王位之權利,其後代亦不可享有王朝權益。
現存王朝
現今統治主權國家之王朝列表
今存有44個君主主權國家,其中有42個由王朝實行統治。[註 1]今統治非主權政治實體的王朝(如分別統治馬來西亞轄下九個州的八個王朝)則不包含於本列表內。
王朝 | 國家 | 現任君主 | 王朝創立者[註 2] | 王朝發祥地 |
---|---|---|---|---|
溫莎王朝[註 3][註 4] House of Windsor |
![]() |
女王 伊麗莎白二世 | 國王 喬治五世[註 5] | 圖林根、巴伐利亞 (今德國境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利法王朝 House of Khalifa |
![]() |
國王 哈邁德·本·伊薩·本·薩勒曼·阿勒哈利法 | 謝赫 哈利法·本·穆罕默德 | 內志 (今沙特阿拉伯境內) |
比利時王朝[註 10] House of Belgium |
![]() |
國王 菲利普 | 國王 阿爾貝一世[註 11] | 圖林根、巴伐利亞 (今德國境內) |
旺楚克王朝 House of Wangchuck |
![]() |
國王 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 | 國王 烏顏·旺楚克 | 不丹 |
博爾基亞王朝 House of Bolkiah |
![]() |
蘇丹 哈桑納爾·博爾基亞 | 蘇丹 馬合謨沙 | 泰里姆[註 12] (今也門境內) |
諾羅敦王朝[註 13] House of Norodom |
![]() |
國王 諾羅敦·西哈莫尼 | 國王 諾羅敦 | 柬埔寨 |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呂克斯堡王朝[註 14] House of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 |
![]() |
女王 瑪格麗特二世 | 公爵 腓特烈·威廉 | 格呂克斯堡 (今德國境內) |
![]() |
國王 哈拉爾五世 | |||
德拉米尼王朝 House of Dlamini |
![]() |
國王 姆斯瓦蒂三世 | 首領 德拉米尼一世 | 東非 |
日本王朝[註 16] Imperial House of Japan |
![]() |
天皇 德仁[註 17] | 天皇 神武 | 奈良 (今日本境內) |
哈希姆王朝[註 18] House of Hashim |
![]() |
國王 阿卜杜拉二世 | 國王 侯賽因·本·阿里 | 漢志 (今沙特阿拉伯境內) |
薩巴赫王朝 House of Sabah |
![]() |
埃米爾 薩巴赫·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 | 謝赫 薩巴赫一世·本·賈比爾 | 內志 (今沙特阿拉伯境內) |
莫舒舒王朝 House of Moshesh |
![]() |
國王 萊齊耶三世 | 最高酋長 莫舒舒一世 | 萊索托 |
列支敦斯登王朝 House of Liechtenstein |
![]() |
親王 漢斯·亞當二世 | 親王 卡爾一世 | 下奧地利 (今奧地利境內) |
盧森堡-拿騷王朝[註 19] House of Luxembourg-Nassau |
![]() |
大公 亨利[註 20] | 大公 阿道夫 | 拿騷 (今德國境內) |
盤陀訶羅王朝[註 21] Bendahara dynasty |
![]() |
最高元首 阿都拉 | 盤陀訶羅 敦·哈畢·阿都·馬日 | 柔佛 (今馬來西亞境內) |
格里馬爾迪王朝 House of Grimaldi |
![]() |
親王 阿爾貝二世 | 弗朗索瓦·格里馬爾迪 | 熱那亞 (今意大利境內) |
阿拉維王朝 Alaouite dynasty |
![]() |
國王 穆罕默德六世 | 蘇丹 穆罕默德一世·謝里夫 | 塔菲拉勒特 (今摩洛哥境內) |
奧蘭治-拿騷王朝[註 23] House of Orange-Nassau |
![]() |
國王 威廉-亞歷山大 | 親王 威廉一世 | 拿騷 (今德國境內) |
賽義德王朝 House of Said |
![]() |
蘇丹 卡布斯·本·賽義德·阿勒賽義德 | 蘇丹 艾哈邁德·本·賽義德 | 也門 |
薩尼王朝 House of Thani |
![]() |
埃米爾 塔米姆·本·哈邁德·阿勒薩尼 | 謝赫 薩尼·本·穆罕默德 | 內志 (今沙特阿拉伯境內) |
沙特王朝 House of Saud |
![]() |
國王 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 | 埃米爾 穆罕默德·本·沙特 | 德拉伊耶 (今沙特阿拉伯境內) |
波旁-安茹王朝[註 25] House of Borbón-Anjou |
![]() |
國王 費利佩六世 | 國王 費利佩五世 | 波旁拉爾尚博 (今法國境內) |
貝爾納多特王朝 House of Bernadotte |
![]() |
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 國王 卡爾十四世·約翰 | 波城 (今法國境內) |
扎克里王朝 Chakri dynasty |
![]() |
國王 瑪哈·哇集拉隆功 | 國王 拉瑪一世 | 大城 (今泰國境內) |
圖普王朝 House of Tupou |
![]() |
國王 圖普六世 | 國王 喬治·圖普一世 | 湯加 |
納哈揚王朝[註 26] House of Nahyan |
![]() |
總統 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 | 謝赫 迪亞卜·本·伊薩·阿勒納哈揚 | 利瓦綠洲 (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境內) |
現今存有非主權王朝之國家與地區列表
下列為今存有由王朝統治非主權政治實體的主權國家及地區列表。 該類王朝通常統治某一國家或地區轄下之行政區劃或部落,通過國家憲法或其他官方形式承認其地位(如統治博茨瓦納轄下部落之諸王朝),但亦有不被政府認可的非主權王朝(如新西蘭國內毛利族「國王運動」所推崇的韋羅韋羅王朝)。
主要王朝列表
本列表並非各國、各地區、各文明的完整王朝列表,而只顯示歷史上著名及頗具影響力的王朝。
中國
朝代 | 建國 | 亡國 | 開國之君 | 亡國之君 | 民族 |
夏朝 | 禹傳位於其子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先河,結束了部落聯盟長期實行的外禪制度,通常被視為夏朝的建立。 | 鳴條之戰戰敗,夏室覆滅。 | 禹 | 桀 | 華夏 |
商朝 | 鳴條之戰後,商湯回師西亳召開「景亳之命」大會,在眾諸侯的擁護下稱王。 | 牧野之戰戰敗,帝辛自焚,商朝滅亡。 | 商湯 | 帝辛 | 華夏 |
西周 | 商朝亡於牧野之戰,姬發隨後稱王,史稱「西周」。 | 犬戎之禍中,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姬宮湦被殺,西周滅亡。 | 周武王姬發 | 周幽王姬宮湦 | 華夏 |
東周 | 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姬宜臼為王,隨後遷都雒邑,史稱「東周」。 | 秦國攻陷雒邑,東周亡國。 | 周平王姬宜臼 | 周赧王姬延 | 華夏 |
秦朝 | 秦國滅齊國後統一中原,戰國時代終結,嬴政稱帝,為秦朝的成立。 | 公元前207年,秦三世嬴子嬰投降於劉邦,後被項羽所殺,秦朝滅亡。 | 秦始皇嬴政 | 秦三世嬴子嬰 | 華夏 |
西楚 | 公元前206年,項羽自號「霸王」,為西楚之建立。 | 垓下之戰中,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後自刎於烏江,西楚滅亡。 | 西楚霸王項羽 | 西楚霸王項羽 | 華夏 |
西漢 | 楚漢戰爭中,劉邦勝出並稱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 王莽篡位,西漢滅亡。 | 漢高祖劉邦 | 劉嬰 | 漢 |
新朝 | 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 | 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杜吳所殺,新朝覆滅。 | 王莽 | 王莽 | 漢 |
東漢 | 劉秀在綠林軍擁護下即位,復國號「漢」,史稱「東漢」。 |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東漢結束。 | 漢光武帝劉秀 | 漢獻帝劉協 | 漢 |
曹魏 | 曹丕篡漢為魏,史稱「曹魏」。 |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位,曹魏滅亡。 | 魏文帝曹丕 | 魏元帝曹奐 | 漢 |
蜀漢 | 劉備於成都稱帝,取國號「漢」,史稱「蜀漢」。 | 公元263年,劉禪接受譙周意見,率領文武百官出降曹魏,蜀漢亡國。 | 漢昭烈帝劉備 | 蜀漢後主劉禪 | 漢 |
東吳 | 公元222年,曹魏文帝册封孫權為「吳王」,東吳建立。 | 公元280年,晉朝將領杜預率大軍進攻東吳,吳末帝孫皓於石頭城投降,東吳滅亡。 | 吳大帝孫權 | 吳末帝孫皓 | 漢 |
西晉 | 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隨後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 晉愍帝司馬鄴向漢趙投降,西晉結束,中國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 晉武帝司馬炎 | 晉愍帝司馬鄴 | 漢 |
東晉 | 司馬睿在群臣擁護下即位,為東晉之開端。 | 劉裕奪取帝位,東晉亡國。 | 晉元帝司馬睿 | 晉恭帝司馬德文 | 漢 |
漢趙 | 公元304年,劉淵於左國城稱王。 | 公元329年,後趙出兵攻占上邽,殺太子劉熙,漢趙亡國。 | 漢光文帝劉淵 | 劉曜 | 匈奴 |
成漢 | 公元304年,李雄稱王。 | 東晉將領桓溫率兵攻打成漢,成漢末主李勢投降。 | 成武帝李雄 | 成漢末主李勢 | 氐 |
前涼 | 西晉亡國後,張寔仍據守涼州,形成獨立政權。 | 公元376年,前秦大舉進攻,涼悼公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 涼明王張寔 | 涼悼公張天錫 | 漢 |
後趙 | 公元319年,石勒與前趙決裂,自立為王,史稱「後趙」。 | 公元351年,石祗被劉顯所殺,後趙終結。 | 趙明帝石勒 | 石祗 | 羯 |
前燕 | 慕容皝聽從封奕的勸告,自稱「燕王」,前燕就此建立。 | 前秦軍抓獲燕幽帝慕容暐,前燕滅亡。 | 燕文明帝慕容皝 | 燕幽帝慕容暐 | 鮮卑 |
前秦 | 公元351年,苻健登基為王,定都長安,史稱「前秦」。 | 前秦末主苻崇遭西秦涼州刺史乞伏軻彈斬殺,前秦結束。 | 秦景明帝苻健 | 前秦末主苻崇 | 氐 |
後秦 | 淝水之戰後,姚萇在關中羌人的推舉下自立為王。 | 公元417年,東晉圍攻長安,後秦末帝姚泓出降,後秦滅亡。 | 秦武昭帝姚萇 | 後秦末帝姚泓 | 羌 |
後燕 | 慕容垂稱帝,建都中山,史稱「後燕」。 | 公元407年,馮跋擁立高雲為天王,並殺死燕昭文帝慕容熙,部分學者視後燕于此亡國。然而,亦有學者認為後燕亡於公元409年,燕惠懿帝高雲被殺,馮跋即位。 | 燕成武帝慕容垂 | 燕昭文帝慕容熙 / 燕惠懿帝高雲(具爭議) | 鮮卑 |
西秦 | 乞伏歸自稱「秦王」,為西秦之始。 | 公元431年,西秦被胡夏所滅。 | 秦武元王乞伏歸 | 乞伏暮末 | 鮮卑 |
後涼 | 淝水之戰中,前秦大敗,呂光據有姑臧,形成獨立政權。 | 公元403年,呂隆因後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降於後秦,後涼覆滅。 | 涼懿武帝呂光 | 呂隆 | 氐 |
南涼 | 公元379年,禿髮烏孤稱王,建立南涼。 | 西秦出兵攻打南涼,涼景王禿髮傉檀投降,南涼結束。 | 涼武王禿髮烏孤 | 涼景王禿髮傉檀 | 鮮卑 |
南燕 | 公元398年,慕容德自封「燕王」,南燕就此成立。 | 公元410年,南燕亡於東晉。 | 燕獻武帝慕容德 | 燕末主慕容超 | 鮮卑 |
西涼 | 李暠自稱「涼公」,定都敦煌,建立西涼。 | 公元421年,北涼軍圍敦煌,西涼末主李恂自殺,西涼亡國。 | 涼武昭王李暠 | 西涼末主李恂 | 漢 |
胡夏 | 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叛後秦,自立為王。 | 赫連定欲進攻北涼,反遭吐谷渾派軍襲擊,兵敗被俘,胡夏滅亡。 | 夏武烈帝赫連勃勃 | 赫連定 | 匈奴 |
北燕 | 公元407年,馮跋擁立高雲為天王,部分學者視其為北燕開端。然而,亦有學者認為北燕始於公元409年,燕惠懿帝高雲被殺,馮跋即位。 | 公元436年,北魏進攻北燕,北燕昭成帝馮弘逃往高句麗,北燕滅亡。 | 燕惠懿帝高雲 / 北燕文成帝馮跋(具爭議) | 北燕昭成帝馮弘 | 漢 |
北涼 | 公元397年,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部分學者將此作為北涼開端。然而,亦有學者將公元401年沮渠蒙遜攻殺段業後自立為北涼建國之始。 | 公元439年,北魏大軍圍攻姑臧,北涼哀王沮渠牧犍出降,北涼滅亡,五胡十六國時期結束。 | 段業 / 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具爭議) | 北涼哀王沮渠牧犍 | 盧水胡 |
北魏 | 公元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隨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 北魏分裂為東魏及西魏,就此滅亡。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魏孝武帝元修 | 鮮卑 |
東魏 | 公元534年,高歡擁立元善見為帝,建都鄴城。 | 公元550年,高洋廢魏孝靜帝元善見,自立為帝。 | 魏孝靜帝元善見 | 魏孝靜帝元善見 | 鮮卑 |
西魏 | 公元535年,宇文泰擁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 | 公元557年,宇文護逼迫魏恭帝拓跋廓禪讓,西魏滅亡。 | 魏文帝元寶炬 | 魏恭帝拓跋廓 | 鮮卑 |
北齊 | 高洋廢魏孝靜帝元善見,自立為帝,開創北齊。 | 公元577年,北齊亡於北周,中國北方重獲統一。 | 齊文宣帝高洋 | 齊幼主高恆 | 漢 |
北周 | 宇文護逼迫魏恭帝拓跋廓禪讓,由宇文覺即位天王,北周成立。 | 周靜帝宇文闡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至此結束。 | 周孝閔帝宇文覺 | 周靜帝宇文闡 | 鮮卑 |
劉宋 | 劉裕篡奪東晉帝位,建國號「宋」,史稱「劉宋」,開啟南北朝時期。 | 宋順帝劉準禪讓帝位於蕭道成,劉宋滅亡。 | 宋武帝劉裕 | 宋順帝劉準 | 漢 |
南齊 | 蕭道成迫使宋順帝劉準禪讓,建立南齊。 | 齊和帝蕭寶融被迫禪讓於蕭衍,蕭衍後改國號,南齊終結。 | 齊高帝蕭道成 | 齊和帝蕭寶融 | 漢 |
梁朝 | 蕭衍即皇帝位後,改國號為「梁」。 | 梁敬帝蕭方智時,陳霸先廢帝自立,梁朝結束。 | 梁武帝蕭衍 | 梁敬帝蕭方智 | 漢 |
陳朝 | 公元557年,陳霸先接受梁敬帝蕭方智的禪讓,後改國號「陳」。 | 公元589年,隋朝擊敗陳朝,統一中國南北。 | 陳武帝陳霸先 | 陳後主陳叔寶 | 漢 |
隋朝 | 周靜帝宇文闡禪讓帝位於楊堅,隋朝建立。 | 公元619年,王世充廢皇泰主楊侗,隋朝滅亡。 | 隋文帝楊堅 | 皇泰主楊侗 | 漢 |
唐朝 | 李淵迫使隋恭帝楊侑禪讓,立國號「唐」。 | 唐哀帝李柷禪讓於朱溫,唐朝就此覆滅,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 唐高祖李淵 | 唐哀帝李柷 | 漢 |
武周 | 公元690年,武曌廢唐睿宗李旦而稱帝,改國號「周」,史稱「武周」。 | 公元705年,神龍革命爆發,武曌被迫退位。李顯復辟後,重新立國號「唐」,武周滅亡。 | 武曌 | 武曌 | 漢 |
後梁 | 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立,成立後梁。 | 京師開封府被後唐軍隊攻破,後梁隨之亡國。 | 梁太祖朱溫 | 梁末帝朱友貞 | 漢 |
後唐 | 李存勗於魏州即位,宣布繼承唐朝皇統,立國號「唐」,史稱「後唐」。 | 後唐亡於遼朝與後晉聯軍,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 | 唐莊宗李存勗 | 後唐末帝李從珂 | 沙陀 |
後晉 | 石敬瑭受遼朝冊封為「大晉皇帝」,建立後晉。 | 遼朝三次進攻後晉,晉出帝石重貴被迫投降,後晉皇室被俘虜至遼朝,後晉滅亡。 | 晉高祖石敬瑭 | 晉出帝石重貴 | 沙陀 |
後漢 | 劉知遠於太原稱帝,之後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 公元951年,郭威登基為帝,後漢滅亡。 | 後漢高祖劉知遠 | 漢隱帝劉承祐 | 沙陀 |
後周 | 公元951年,郭威登基為帝,建立後周。 |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帝位。 | 後周太祖郭威 | 周恭帝柴宗訓 | 漢 |
楊吳 | 公元902年,楊行密受唐昭宗李曄封為「吳王」,部分學者以此為楊吳的開端。然而,亦有學者視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楊吳成為獨立政權為起始點。 | 吳睿帝楊溥禪讓於李昪,楊吳亡國。 | 楊吳太祖楊行密 / 楊吳烈祖楊渥(具爭議) | 吳睿帝楊溥 | 漢 |
吳越 | 公元907年,梁太祖朱温冊封錢鏐為「吳越王」,吳越自此創建。 | 公元978年,吳越忠懿王錢俶為避免戰亂主動獻土併入北宋,史稱「納土歸宋」,吳越至此結束。 | 吳越太祖錢鏐 | 吳越忠懿王錢俶 | 漢 |
閩 | 公元907年,梁太祖朱温敕封王審知為「閩王」。 | 建州淪陷,閩天德帝王延政投降南唐,閩國滅亡。 | 閩太祖王審知 | 閩天德帝王延政 | 漢 |
馬楚 | 公元907年,梁太祖朱温冊封馬殷為「楚王」,定都長沙府。 | 公元951年,南唐趁馬楚內亂,派軍佔領長沙府,馬楚隨之亡國。 | 楚武穆王馬殷 | 馬希崇 | 漢 |
前蜀 | 王建不服後梁統治,自立為帝,建立前蜀。 | 後唐伐前蜀,蜀軍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 前蜀高祖王建 | 前蜀後主王衍 | 漢 |
南漢 | 公元917年,劉龑於番禺稱帝,為南漢之始。 | 公元971年,南漢後主劉鋹投降於北宋,南漢滅亡。 | 南漢高祖劉龑 | 南漢後主劉鋹 | 漢 |
荊南 | 公元924年,唐莊宗李存勗冊封高季興為「南平王」,荊南建立。 | 公元963年,荊湖之戰爆發,高繼沖納地歸降,荊南滅亡。 | 楚武信王高季興 | 高繼沖 | 漢 |
後蜀 | 孟知祥於成都稱帝,定國號「蜀」,史稱「後蜀」。 | 公元965年,劍門之戰爆發,後蜀後主孟昶投降於北宋,後蜀覆滅。 | 後蜀高祖孟知祥 | 後蜀後主孟昶 | 漢 |
南唐 | 公元937年,李昪奪取楊吳帝位,原立國號「齊」,後改為「唐」,史稱「南唐」。 | 北宋名將曹彬攻克金陵,南唐覆滅。 | 唐烈祖李昪 | 南唐後主李煜 | 漢 |
北漢 | 劉旻於太原登基,延續後漢法統,史稱「北漢」。 | 公元979年,北宋進攻北漢,漢英武帝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 | 漢世祖劉旻 | 漢英武帝劉繼元 | 沙陀 |
遼朝 |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吞併契丹各部後稱帝。 |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朝名將完顏婁室俘虜,遼朝滅亡。 |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 契丹 |
北宋 |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登基為帝后改國號「宋」,史稱「北宋」。 | 宋徽宗趙佶與宋欽宗趙桓被金朝俘虜,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 宋太祖趙匡胤 | 宋欽宗趙桓 | 漢 |
南宋 | 北宋亡後,趙構南逃至應天府即位,史稱「南宋」。 | 崖門海戰中,宋軍全軍覆沒,宋少帝趙昺投海,南宋亡國。 | 宋高宗趙構 | 宋少帝趙昺 | 漢 |
西夏 |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西夏就此建立。 | 公元1227年,夏末帝李睍投降蒙古帝國,隨後被殺,西夏終結。 | 夏景宗李元昊 | 夏末帝李睍 | 党項 |
金朝 | 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開啟金朝。 | 公元1234年,金朝亡於蒙古帝國與南宋聯軍,金哀宗完顏守緒自殺,金末帝完顏承麟則死於亂軍中。 |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 金末帝完顏承麟 | 女真 |
西遼 | 遼朝滅亡之際,宗室耶律大石出奔,後於可敦城建國,史稱「西遼」。 | 公元1211年,屈出律篡位,部分學者視西遼於此滅亡。然而,因屈出律未改國號,而他又是遼末帝耶律直魯古之女婿,故某些學者認為西遼直至公元1218年才亡於蒙古帝國。 | 遼德宗耶律大石 | 遼末帝耶律直魯古 / 屈出律(具爭議) | 契丹 |
元朝 | 公元1271年,孛兒只斤·忽必烈聽取儒士劉秉忠的建議,定國號「大元」。 | 公元1368年,明軍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貼睦爾北逃,元朝結束。 |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貼睦爾 | 蒙古 |
北元 | 公元1368年,明軍攻陷元大都,元廷退居蒙古高原,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 | 公元1388年,卓里克圖汗取消「大元」國號,部分學者故認為北元於此結束。然而,亦有學者視公元1635年察哈爾部臣服於後金為北元的終結。 |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貼睦爾 | 北元後主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 / 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具爭議) | 蒙古 |
明朝 | 公元1368年,朱元璋於應天府稱帝,建國號「大明」。 |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縊而死,史稱「甲申之變」,明朝覆滅。 | 洪武帝朱元璋 | 崇禎帝朱由檢 | 漢 |
南明 | 明朝宗室朱由崧於南京即位,保留「大明」國號,史稱「南明」。 | 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處死,南明亡國。 | 弘光帝朱由崧 | 永曆帝朱由榔 | 漢 |
後金 | 公元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 | 公元1636年,愛新覺羅·皇太極改國號「大清」,為後金的結束。 |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 女真 |
清朝 | 公元1636年,愛新覺羅·皇太極於天眷盛京稱帝,取國號「大清」。 |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 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 滿洲 |
朝鮮半島
朝代 | 建國 | 亡國 | 開國之君 | 亡國之君 | 民族 |
高麗王朝 | 公元918年,王建篡奪泰封王弓裔王位,改國號「高麗」。後陸續消滅新羅及後百濟兩政權,終結後三國統一天下。
公元1170年至1270年,武臣政權取代王室執行統治實權。其中的崔氏政權更於公元1197年至1258年,自崔忠獻始世襲統治四世至崔竩。 公元1269年至1270年間,親蒙元的高麗王室開始假借蒙古帝國的勢力以對抗林衍與林惟茂父子的武臣政權。最終王室於蒙元協助下消滅武臣政權奪回統治實權。 公元1270年,高麗王朝淪為元朝附庸。 |
公元1392年,高麗恭讓王王瑤被迫退位,高麗王朝結束。 | 高麗太祖王建 | 高麗恭讓王王瑤 | 朝鮮 |
朝鮮王朝 | 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王瑤,於松京自立為王,洪武帝朱元璋賜國號「朝鮮」。 | 公元1897年,朝鮮高宗李㷩改國號為「大韓帝國」,通常被視為朝鮮王朝的終結。 | 朝鮮太祖李成桂 | 朝鮮高宗李㷩 | 朝鮮 |
大韓帝國 | 公元1897年,朝鮮高宗李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稱帝並改國號,故大韓帝國廣義上可被視為朝鮮王朝的延續。 | 公元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大日本帝國吞併朝鮮半島,大韓帝國滅亡。 | 朝鮮高宗李㷩 | 朝鮮純宗李坧 | 朝鮮 |
日本
朝代 | 簡介 | 開國之君 | 当今圣上 | 民族 |
日本皇朝 | 據傳說,公元前660年,天照大神之後裔彥火火出見於橿原登基,是為「神武天皇」,為日本皇室之源。由於日本皇室長期世襲統治自始以來不曾間斷,理論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朝換代問題,因此日本的改朝換代標準遂以皇家遷都為依據,直至定都平安京為止。公元1167年至1868年間,除了第96代後醍醐天皇尊治短暫的建武新政時期(1333年至1336年)以外,伊勢平氏(平清盛至宗盛)、河內源氏(源賴朝至實朝)、北條氏(北條時政至守時)、足利氏(足利尊氏至義昭)、織田氏(織田信長至秀信)、豐臣氏(豐臣秀吉至秀賴)與德川氏(德川家康至慶喜)等武家曾經相繼世襲罔替取代日本皇室執行統治實權,成為日本中古至近代的改朝換代依據。公元1868年,武家還政皇室後,日本自第122代明治天皇睦仁始,改朝換代的依據改為以年號更迭為準迄今。日本皇室迄今共傳126帝,是全球統治時間最長且仍實行統治的王朝。 | 神武帝彥火火出見 | 今上帝德仁 | 大和 |
越南
朝代 | 建國 | 亡國 | 開國之君 | 亡國之君 | 民族 |
鴻龐氏 | 據傳說,炎帝後代帝明封祿續到南方實行統治,建國號「赤鬼」,為鴻龐氏政權之起源。 | 公元前258年,鴻龐氏亡於蜀泮。 | 涇陽王祿續 | 雄璿王 | 百越 |
前李朝 | 公元544年,李賁自封「南越帝」,定都龍編,取國號「萬春」。 | 隋朝軍隊圍困古螺城,隨後押送後李南帝李佛子至長安,前李朝滅亡。 | 李南帝李賁 | 後李南帝李佛子 | 俚 |
吳朝 | 公元938年,吳權擊敗南漢大軍。次年,吳權稱王,建立吳朝。 | 十二使君時期後,吳氏朝廷未能平定諸使君,吳朝不復存在。 | 前吳王吳權 | 南晉王吳昌文、天策王吳昌岌(共治) | 京 |
丁朝 | 丁部領先後擊敗割據越南北部的十二使君勢力,於公元968年統一全國並稱帝,建國號「大瞿越」。 | 北宋南侵之際,黎桓被擁立為帝,丁朝覆滅。 | 丁先皇丁部領 | 丁廢帝丁璿 | 京 |
前黎朝 | 北宋南侵之際,黎桓被擁立為帝,為前黎朝的開端。 | 公元1009年,李公蘊獲群臣擁立為帝,前黎朝結束。 | 黎大行黎桓 | 黎臥朝帝黎龍鋌 | 京 |
李朝 | 公元1009年,李公蘊獲群臣擁立為帝,建立李朝。 | 李昭皇李天馨禪讓帝位於陳煚,李朝到此終結。 | 李太祖李公蘊 | 李昭皇李天馨 | 京 |
陳朝 | 陳煚接受李昭皇李天馨禪讓,登基為帝,開創陳朝。 | 公元1400年,胡一元廢陳廢帝陳晛,陳朝滅亡。 | 陳太宗陳煚 | 陳廢帝陳晛 | 京 |
胡朝 | 公元1400年,胡一元奪取陳廢帝陳晛帝位,定國號「大虞」,為胡朝之建立。 | 公元1406年,永樂帝朱棣派遣軍隊進攻胡朝。隔年,胡漢蒼被俘,胡朝滅亡。 | 胡一元 | 胡漢蒼 | 京 |
後陳朝 | 公元1407年,陳頠起兵反抗明朝統治,隨後自稱「簡定帝」,建立後陳朝。 | 公元1413年,明軍攻破清化,重光帝陳季擴被擒,在解送燕京途中投海自盡,後陳朝覆滅。 | 簡定帝陳頠 | 重光帝陳季擴 | 京 |
黎初朝 | 公元1427年,黎利擊敗明軍,次年稱帝,為後黎朝之始,史稱「黎初朝」。 | 公元1527年,莫登庸逼迫黎恭皇黎椿禪讓,黎初朝至此結束。 | 黎太祖黎利 | 黎恭皇黎椿 | 京 |
莫朝 | 公元1527年,莫登庸逼迫黎恭皇黎椿禪讓,建立莫朝。 | 公元1677年,黎中興朝出兵討伐莫朝,莫朝兵敗,就此滅亡。 | 莫太祖莫登庸 | 莫敬宇 | 京 |
黎中興朝 | 公元1533年,黎寧被阮淦擁立為帝,重建後黎朝,史稱「黎中興朝」。
公元1545年至1787年,鄭主自鄭檢始代代世襲取代皇帝對國家的統治實權,並與阮淦之後裔-廣南國阮主自阮潢始分治黎中興朝的轄下領土。 |
公元1777年,西山軍攻陷廣南國都,阮主政權滅亡。末兩代阮主阮福淳與阮福暘被殺。 | 黎莊宗黎寧 | 昭統帝黎維祁 | 京 |
西山朝 | 阮岳於闍槃城稱王,建立西山朝。 | 阮主後裔阮福映率軍入侵西山朝,西山朝覆滅。 | 泰德帝阮岳 | 景盛帝阮光纘 | 京 |
阮朝 | 阮福映率軍入侵西山朝得勝,阮朝建立。 | 公元1945年,日本投降後爆發八月革命。隨後,保大帝阮福永瑞退位,阮朝滅亡。 | 嘉隆帝阮福映 | 保大帝阮福永瑞 | 京 |
南亞(印度次大陸)
中東
歐洲大陸
英格蘭
朝代 | 建國 | 亡國 | 開國之君 | 亡國之君 |
威塞克斯王朝 | 公元927年,威塞克斯國王埃塞爾斯坦攻滅六國,七國時代終結,威塞克斯王朝於此建立。 | 公元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攻滅威塞克斯王朝。埃德加雖被立為英格蘭國王,但因其從未加冕而地位備受史學界爭議。 | 埃塞爾斯坦 | 懺悔者愛德華 / 埃德加二世(具爭議) |
丹麥王朝 | 公元1013年,時任丹麥國王斯韋恩攻克英格蘭,開啟克尼特林王朝統治英格蘭時期,英國史學界稱「丹麥王朝」。 | 公元1042年,哈德克努特暴斃,懺悔者愛德華擊敗丹麥軍隊,丹麥王朝於英格蘭的統治終結,威塞克斯王朝復辟。 | 斯韋恩 | 哈德克努特 |
諾曼底王朝 | 公元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攻滅威塞克斯王朝,開創諾曼底王朝。 | 亨利一世死後,英格蘭爆發內戰,王位實際落入其外甥斯蒂芬手中。公元1153年,安茹伯爵亨利領軍渡海入侵,導致諾曼底王朝滅亡。 | 威廉一世 | 亨利一世 / 瑪蒂爾達(具爭議) |
金雀花王朝 | 公元1154年,斯蒂芬去世,瑪蒂爾達之子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由此建立。 | 公元1399年,亨利四世推翻其堂兄理查二世,金雀花王朝正支的統治結束。 | 亨利二世 | 理查二世 |
蘭開斯特王朝 | 公元1399年,亨利四世推翻其堂兄理查二世,英格蘭王位傳至金雀花王朝分支——蘭開斯特王朝。 | 亨利六世遭愛德華四世殺害,蘭開斯特王朝滅亡。 | 亨利四世 | 亨利六世 |
約克王朝 | 莫提梅路口戰役中,亨利六世大敗,愛德華四世於倫敦即位,英格蘭王位於此傳至金雀花王朝另一分支——約克王朝。 | 亨利·都鐸領導的軍隊於博斯沃思原野戰役中擊敗理查三世,約克王朝覆滅。 | 愛德華四世 | 理查三世 |
都鐸王朝 | 博斯沃思原野戰役中,理查三世兵敗,亨利·都鐸隨後登基為英格蘭國王,建立都鐸王朝。 | 無子嗣的伊麗莎白一世崩後,時任蘇格蘭國王的詹姆士六世入繼英格蘭王位,都鐸王朝終結。 | 亨利七世 | 伊麗莎白一世 |
斯圖亞特王朝 | 伊麗莎白一世崩後,時任蘇格蘭國王的詹姆士六世入繼英格蘭王位,開啟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英格蘭時期。 | 公元1714年,安妮去世。至此,斯圖亞特王朝統治終結。 | 詹姆士一世 | 安妮 |
漢諾威王朝 | 公元1714年,安妮去世,漢諾威選侯格奧爾格一世·路德維希繼承王位,漢諾威王朝統治英格蘭時期於此開始。 | 維多利亞駕崩後,其長子阿爾伯特·愛德華繼位。由於愛德華冠父姓,故代表漢諾威王朝統治的結束。 | 喬治一世 | 維多利亞 |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 維多利亞駕崩後,其長子阿爾伯特·愛德華繼位,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統治的開端。 |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存在的反德國情緒,為爭取民意,喬治五世將王朝名稱由「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為「溫莎」。 | 愛德華七世 | 喬治五世 |
朝代 | 建國 | 歷任君主 | 開國之君 | 現任君主 |
溫莎王朝 | 公元1917年,為爭取民意,喬治五世將王朝名稱由「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為「溫莎」,統治延續至今。 | 喬治五世、 愛德華八世、 喬治六世、 伊麗莎白二世 |
喬治五世 | 伊麗莎白二世 |
政治家族
共和製國體中,統治不會通過世襲而自動傳承,但政治權力經常集中於血脈相連的幾人。「政治家族」這一概念不該與「家族獨裁」混淆;古巴的卡斯楚家族、阿根廷的裴隆家族、多哥的納辛貝家族、加彭的邦戈家族、赤道幾內亞的恩圭馬家族、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卡比拉家族、亞塞拜然的阿利耶夫家族、敘利亞的阿薩德家族及朝鮮的金氏家族屬於後者。
下列為數個活躍於共和國政壇的政治家族:
- 孟加拉齊亞·拉赫曼家族
- 孟加拉謝赫·穆吉布·拉赫曼家族
- 緬甸昂山家族
- 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
- 印度尼赫鲁-甘地家族
- 巴基斯坦、印度真納家族
- 巴基斯坦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家族
- 巴基斯坦納瓦茲·謝里夫家族
- 中華民國蔣氏家族
- 印度尼西亞蘇卡諾家族
- 尼泊爾柯伊拉臘家族
- 尼加拉瓜索摩查家族
- 菲律賓格洛麗亞·馬卡帕加爾-阿羅約家族
- 菲律賓柯拉蓉·艾奎諾家族
- 菲律賓約瑟夫·埃斯特拉達家族
- 菲律賓費迪南德·馬科斯家族
- 新加坡李光耀家族
- 斯里蘭卡所羅門·班達拉奈克家族
- 英國約翰·丘吉爾家族
- 美國約翰·亞當斯家族
- 美國布什家族
- 美國比爾·克林頓家族
- 美國马里奥·库默家族
- 美國威廉·亨利·哈里森家族
- 美國肯尼迪家族
- 美國羅伯特·李家族
- 美國休伊·皮爾斯·朗家族
- 美國羅斯福家族
- 美國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家族
- 美國尤德爾家族
參見
注释
- 現存由非王朝成員統治的君主主權實體有:
- 王朝創立者未必等同於統治某一政治實體的首位君主。例如:威廉一世雖作為今統治荷蘭王國之奧蘭治-拿騷王朝的開創者,但他卻從未以君主身份統治荷蘭王國。
- 溫莎王朝源自韋廷王朝分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公元1917年,王朝正式由「克森-科堡-哥達」更名為「溫莎」。
- 所有奉伊麗莎白二世為其君主及國家元首的主權國家可稱為「英聯邦王國」。
- 公元1917年以前,喬治五世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一員。
- 包括: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
珊瑚海群島領土
阿什莫爾和卡捷群島領地
聖誕島領地
科科斯(基林)群島領地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領地
諾福克島領地
- 巴巴多斯於2020年9月宣布將於2021年11月前廢除君主制。屆時,溫莎王朝將不再統治巴巴多斯。
- 新西蘭王國包括:
- 包括:
- 比利時王朝源自韋廷王朝分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公元1920年,王朝正式由「克森-科堡-哥達」更名為「比利時」。
- 公元1920年以前,阿爾貝一世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一員。
- 為王室自稱,學術界目前就博爾基亞王朝起源仍存爭議。
- 諾羅敦王朝是跋摩王朝的分支。
-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索恩德堡-格呂克斯堡王朝是奧爾登堡王朝的分支。
- 包括:
- 日本王朝,又稱「大和王朝」或「菊花王朝」,是全球延續時間最長且仍實行統治的王朝。該王朝自成立至今,已不間斷統治日本兩千餘年。
- 因日本君主之頭銜為天皇,故日本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狹義上的帝國。
- 哈希姆王朝是阿里王朝的分支。
- 盧森堡-拿騷王朝源自拿騷王朝與波旁-帕爾馬王朝分支拿騷-魏爾堡王朝。
- 因盧森堡君主之頭銜為大公,故盧森堡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主權大公國。
- 盤陀訶羅王朝為現今統治彭亨及登嘉樓之王朝。現任彭亨蘇丹兼任馬來西亞最高元首。
-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之位是由統治者會議從國內九位世襲統治者中遴選出而產生,任期五年。
- 奧蘭治-拿騷王朝是拿騷王朝的分支。另外,威廉-亞歷山大通過貝婭特麗克絲亦有利珀王朝血統。
- 荷蘭王國包括:
- 波旁-安茹王朝是波旁王朝的分支。
- 納哈揚王朝為現今統治阿布扎比之王朝。現任阿布扎比酋長兼任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總統。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總統之位是由聯邦最高委員會任命而產生,任期五年,自公元1971年建國以來一直由阿布扎比酋長出任。
- 自公元2011年,黑山正式承認佩特羅維奇-涅戈什王朝有限的非政治地位及賦予其文化推廣職責。佩特羅維奇-涅戈什王朝是公元1696年至公元1918年間統治黑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