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

山門,指寺院或寺院的大門或山居之門,佛教將空門、無相門與無作門稱作「三門」,後泛指寺院的大門,即山門[1],「三門」三解脫門,禪剎七堂伽藍之一,是漢傳佛教佛寺建築中的大門建築名稱。北宋類書釋氏要覽》卷上 《住處》曰:「凡寺院有開三門者,只有一門亦呼為三門者何也?佛地論云:大宮殿三解脫門為所入處,大宮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脫門謂空無相無作,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門入也。」山門又作山寺[2],為寺院之別名,猶如沙門。

由來

山門名稱由來有多種說法;包含無稽之談,穿鑿附會:

第一種說法認為山門之名是因三武之禍而形成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還有唐武宗都實施過滅佛。因和尚都要剃度,他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另外,由於佛教是從印度傳進中國,並非中國的原始宗教,所以他們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和尚聽到皇上要滅了他們,於是紛紛逃往山上,待風波平息後,和尚們便在山腰或山腳下建立一座山門,藉此引領香客們使他們知道山上有座廟,可以讓他們去供奉。

第二種說法認為寺院多築於山林之間,因此稱「山門」。

第三種說法認為正確名稱應是「三門」,「三門」可指信心門、智慧門、慈悲門,或意含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義,或為三煩解脱境界之門,或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通之門;「三」亦可指信、解、行三者。

參考資料

  1.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2. 《禪林象器箋·殿堂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