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县
平潭县(闽东语福州话:Bìng-tà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一个海岛县,位於福州市東南部海域,由126個島嶼組成,其中以海壇島為最大島。现由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实际管理。其行政区域和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重合。县人民政府和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驻扎于潭城组团。
平潭县 | |
---|---|
县 | |
龙凤头海滨浴场 | |
平潭县 在福州市的位置
| |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地理位置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实际隶属) 福建省福州市(行政区划隶属) (详见“行政区划”一节) |
区划类别 | 县 |
区划代码 | 350128 |
政府驻地 | 政府辦公区政府路1号 |
现任县委书记 | 陈善光 |
现任縣長 | 林文耀 |
方言 | 闽东语侯官片平潭话 |
中心坐标 | 25°16′57″N 119°32′50″E |
总面积 | 372(6412)平方千米 |
- 城区 | 40平方千米平方千米 |
- 陆地(含水域) | 372平方千米 |
- 水域 | 6060平方千米 |
海拔 | 0-380千米 |
总人口(2010) | 42[1]万人 |
- 城区人口 | 22萬(2010) |
人口密度 | 1200人/平方千米 |
- 城区人口密度 | 13500人/平方千米 |
GDP(2011) | 120亿元 折合US$20亿元人民币 |
人均GDP | 18000元人民币 |
时区 | UTC+8(北京时间) |
邮政编码 | 350400 |
电话区号 | +86 |
網站:http://www.pingtan.gov.cn |
历史
唐为牧马地,宋初设牧监,庆历八年(1048年)编为海坛里,属福清县太平乡。
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平潭厅,1912年改县。隶属于福州府。
清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县丞署设址此地后,历代县政府机关均设址于此,是全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民国元年(1912年),成为县治。民国15年属第一区,民国20年设潭城镇全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21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属四区。
1961年7月设潭城人民公社,1982年9月复称潭城镇。
2009年7月底,成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2010年2月更名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实验区行政级别升格为正厅级,但基于宪法,平潭不会成为地级市单位,而是实行区县「两套班子」政策,未来仍属于福州市辖区。
2012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定位,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在北京表示,将在岛上实行人民币与新台币的「双币制」。
行政区划
“平潭綜合實驗區”和“平潭县”的概念有所区别。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当前平潭县的行政管理机构,直接隶属于福建省人民政府,级别为正厅级。平潭县人民政府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下辖机构。在行政区划上,平潭仍然是县,没有撤县单独成立地级市,仍属于福州市行政区域范围,所以平潭数据仍然算在福州市。但在管理方面,平潭县已归福建省直属的“平潭综合实验区”管辖,不归福州市管辖。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属于省政府派出机构(级别正厅级),所以平潭地区的最高长官是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而不是党委书记和市长)。但今日平潭县同时还拥有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套班子。
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区县合并进程,截至7月,合并工作尚在进行中
目前,平潭综合实验区辖平潭县;平潭县下辖7个镇、8个乡[2]:
潭城镇、苏澳镇、流水镇、澳前镇、北厝镇、平原镇、敖东镇、白青乡、屿头乡、大练乡、芦洋乡、中楼乡、东庠乡、岚城乡和南海乡。
物产
矿产有花岗岩、石英砂、明矾、黄铁、铜、高岭土矿等,花岗岩储量约8亿立方米,富有名贵的黑、墨绿、芝麻等品种;石英砂储量10亿吨,含硅量高达96%以上。
水生动物有鱼、虾、蟹等679种,其中海洋鱼类242种,海水虾、蟹类73种,海水软体动物(贝类)有169种,漂游生物266种。
地理
平潭由126个岛屿组成,有名岩礁648个,陆地面积372.92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064平方千米。是全中国第四大天然海岛。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四周碧海环托,俗称海山,君山为岛上最高峰,因山顶常有岚气弥漫,又称东岚山,故平潭简称岚。主岛海坛岛中部潭城镇南街有一巨石,其平如坛,因俗谓巨石为磹,后演变作潭,故县名平潭。
平潭县地理坐标範圍為北纬25°16'至 25°44',东经119°32' ~ 120°10',最东面是牛山岛。平潭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为离台湾岛最近的大陸海岛,其至台湾新竹市仅140公里。
平潭县气候平均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 26.4 (79.5) |
25.5 (77.9) |
28.6 (83.5) |
30.2 (86.4) |
31.7 (89.1) |
34.0 (93.2) |
34.6 (94.3) |
35.3 (95.5) |
34.4 (93.9) |
32.7 (90.9) |
29.3 (84.7) |
26.7 (80.1) |
35.3 (95.5) |
平均高温℃(℉) | 13.5 (56.3) |
13.3 (55.9) |
15.6 (60.1) |
20.4 (68.7) |
24.3 (75.7) |
28.0 (82.4) |
30.7 (87.3) |
30.5 (86.9) |
28.5 (83.3) |
24.4 (75.9) |
20.2 (68.4) |
16.1 (61) |
22.13 (71.83) |
每日平均气温℃(℉) | 11.2 (52.2) |
10.7 (51.3) |
12.8 (55) |
17.2 (63) |
21.5 (70.7) |
25.5 (77.9) |
27.8 (82) |
27.7 (81.9) |
26.1 (79) |
22.6 (72.7) |
18.3 (64.9) |
13.9 (57) |
19.61 (67.3) |
平均低温℃(℉) | 9.4 (48.9) |
8.9 (48) |
10.5 (50.9) |
14.8 (58.6) |
19.4 (66.9) |
23.5 (74.3) |
25.8 (78.4) |
25.8 (78.4) |
24.2 (75.6) |
21.0 (69.8) |
16.7 (62.1) |
12.2 (54) |
17.68 (63.83) |
历史最低温℃(℉) | 0.9 (33.6) |
2.2 (36) |
3.2 (37.8) |
5.4 (41.7) |
11.2 (52.2) |
16.1 (61) |
20.5 (68.9) |
21.7 (71.1) |
16.8 (62.2) |
13.5 (56.3) |
8.5 (47.3) |
3.5 (38.3) |
0.9 (33.6) |
平均降水量㎜(英寸) | 43.5 (1.713) |
82.7 (3.256) |
132.3 (5.209) |
135.9 (5.35) |
163.8 (6.449) |
231.3 (9.106) |
92.5 (3.642) |
126.9 (4.996) |
110.8 (4.362) |
32.0 (1.26) |
40.4 (1.591) |
32.0 (1.26) |
1,224.1 (48.194) |
来源:[4] |
参考文献
-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0.
-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实施以来批准的地理标志名录(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3-11.
- . 中国天气网. [2010-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9)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