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郡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核心区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吉安市辖境。
历代变更 | |
設置 | 秦朝 |
使用状况 | 江西省吉安市 |
東漢 | 廬陵郡 |
三國 | 廬陵郡 |
西晉 | 廬陵郡 |
東晉/十六國 | 廬陵郡 |
南北朝 | 廬陵郡(宋) 廬陵郡(齊) 廬陵郡(梁) 廬陵郡(陳) |
隋朝 | 吉州→廬陵郡(607年) 改稱為吉州(622年) |
唐朝 | 吉州→廬陵郡(742年) 改稱為吉州(758年) |
建置沿革
人口
行政長官
廬陵太守(194年—385年)
- 孫輔,字國儀,吳郡富春人,漢獻帝兴平元年(194年)由孫策任命。[6]
- 僮芝,丹楊人,漢獻帝兴平元年(194年)自署。[7]
- 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離任。[8]
- 步璣,臨淮淮陰人,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領,旋為孫吳所殺。[9]
- 孟揖,江夏鄂人,晉惠帝元康中在任。[10]
- 虞潭,字思奧,會稽餘姚人,晉懷帝永嘉中領。[11]
- 周嵩,字仲智,汝南安成人,晉元帝時在任。[12]
- 王嶠,字開山,太原晉陽人,晉成帝咸和初出任,尋卒官。[13]
- 羊聃,字彭祖,泰山南城人,晉成帝時免官。[14]
- 虞胤,济阳外黄人,晉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卒官。[15]
- 孔倫,晉成帝咸康中在任。[16]
- 孔啟,魯郡人,東晉時在任。[17]
- 鄧遐,字應遠,陳郡人,晉孝武帝寧康中追贈。[18]
廬陵內史(426年—477年)
廬陵內史(482年—502年)
廬陵內史(565年—589年)
國主
東晉廬陵國(385年—420年)
廬陵國(385年—420年)[36][37] | |||||
以淮肥之功封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開國公 | 文靖公 | 謝安 | 385年追封 | |
2 | 廬陵郡開國公 | 謝瑤 | 謝安長子 | ||
3 | 廬陵郡開國公 | 謝該 | 謝瑤子 | ||
4 | 廬陵郡開國公 | 謝承伯 | 謝該弟子 | ||
宋受禪,降封柴桑縣開國侯 |
南朝宋廬陵國(420年—424年,426年—477年)
廬陵國(420年—424年,426年—477年)丨食邑3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孝献王 | 劉義真 | 420年—424年 | 宋武帝第二子 |
國除,426年復 | |||||
2 | 廬陵郡王 | 昭王 | 劉紹 | 432年—452年 | 劉義真弟子 |
3 | 廬陵郡王 | 恭王 | 劉敬先 | ?—465年 | 劉紹兄子 |
4 | 廬陵郡王 | 劉子輿 | 465年—466年 | 劉紹兄子 | |
5 | 廬陵郡王 | 劉德嗣 | 467年—474年 | 劉紹弟子 | |
6 | 廬陵郡王 | 元王 | 劉暠 | 475年—477年 | 劉義真從父兄孫 |
無子,國除 |
南朝齊廬陵國(482年—494年)
廬陵國(482年—494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蕭子卿 | 482年—494年 | 齊武帝第三子 | |
伏誅,國除 |
南朝齊廬陵國(494年—502年)
廬陵國(494年—502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蕭寶源 | 494年—502年 | 齊明帝第五子 | |
伏誅,國除 |
南朝梁廬陵國(509年—550年代)
廬陵國(509年—550年代)|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威王 | 蕭續 | 509年—547年 | 梁武帝第五子 |
2 | 廬陵嗣王 | 蕭應 | 蕭續第二子 |
南朝陳廬陵國(565年—589年)
廬陵國(565年—589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陳伯仁 | 565年—589年 | 陳文帝第八子 | |
陳亡,國除 |
参考文獻
引用
- 宋《太平御览》:吉州,南朝雷次宗《豫章记》曰:灵帝末,扬州刺史刘尊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献帝初平二年,始立郡。庐陵郡的设立,目前所见旧志通常称吴置或孙策置,从更接近于东汉的北宋《太平御览》所存南朝雷次宗所记,结合西晋《三国志·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慈见策曰:又丹杨僮芝自擅庐陵,诈言被诏书为太守。…顷之,遂定豫章。”庐陵郡应在建安四年(199)孙策取得庐陵地之前已经存在。
-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弟一》
- 《三國志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裴註引《江表傳》
- 《三國志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 《晉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 《晉書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 《晉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 《晉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 《隋書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 《晉書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 《晉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 《宋書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 《宋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宋書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 《南齊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 《梁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八》
- 《南齊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三十七》
- 《梁書 卷十 列傳第四》
-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周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
- 《陳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 《陳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 《陳書 卷五 本紀第五》
- 《隋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五》
- 《唐故宋州刺史清河郡公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 《唐刺史考全编》
-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