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和
康大和(1507年-1577年),字原中,號礪峰,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康大和 | ||
---|---|---|
大明南京工部尚書 | ||
籍貫 | 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鹽籍 | |
字號 | 字原中,號礪峰 | |
出生 | 正德二年(1507年) | |
逝世 | 萬曆五年(1577年) | |
出身 | ||
|
生平
正德二年(1507年)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曾諫言世宗停止停止建醮。严嵩入阁後,康大和致仕,家居近二十年。严嵩倒台方复出。官至南京工部尚书[1]。
康太和居翰苑二十年,颇有文望,与关中王维桢齐名,人有“康、王”之称。
家族
曾祖康遜安;祖父康良義,曾任壽官;父康長源。母崔氏[2]。
佚事
《萬曆野獲編》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寇破福建興化,康大和避难到浙江秀水,投奔故交、卸任吏部尚書吳鵬,借住吳家空宅數年。一日,吳家迎春慶典,吳、康皆在座。優人誇讚二人“樑”、“柱”,被一學子解讀為噩兆。二人非常不悅。同年,康大和因此回鄉。不久,二人皆不再起[3]。
隆庆三年(1569年),康大和與同鄉致仕南京刑部尚书林云同、云南知府郑弼、衡州知府林允宗、潮州知府陈叙、广东布政司参议雍澜、南京户部主事柯维骐、长芦盐运使林汝永,举逸老会,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
参考文献
- 《莆田縣志》
- 龚延明主编. .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嘉靖十四年乙未科進士登科錄》
-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康吳二尚書 邑中吳默泉鵬太宰罷歸,值甲子歲,倭破閩之興化府,其鄉紳康礪峰(太和)大司空,避地來吾鄉,故與吳厚,因借其別宅以居。寓公已數年,偶值度歲迎春,兩公垂箔同觀。故事,大家例邀春住,命優侑酒,優人為儷語云:「吳爺擎天碧玉柱。康爺架海紫金梁。」語未畢,一青衿從旁云:「柱耶梁耶?斫材時須防截去樑柱頭。二公大不懌,罷酒而入。是年,康以讖惡歸裏,未幾二以俱不起。
康王 |
---|
莆田 康大和 - 華州 王维桢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