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法語:法语发音:[fʁɑ̃swa dyvalje]1907年4月14日-1971年4月21日),綽號 ""(“爸爸医生”),海地总统独裁者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第40任 海地總統
任期
1957年10月22日-1971年4月21日
前任安托萬·特拉西布爾·凱布羅(軍事委員會主席)
继任讓-克洛德·杜瓦利埃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7-04-14)1907年4月14日
 海地太子港
逝世1971年4月21日(1971歲-04歲-21)(64歲)
 海地太子港
国籍 海地
政党民族團結黨
学历海地大學醫學院
职业政治家
宗教信仰巫毒教

早年

杜瓦利埃生於太子港一個黑人中產階級家庭。1934年畢業於海地大學醫學院,從事醫務工作,發表了《黑人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和《黑非洲文明與海地問題》等著作,受到黑人,特別是黑人中產階級和農民的支持。因為在二三十年代美國黑人提出黑人性運動,主張黑人的根在西非。1939年他和Simone Ovide结婚。1945年在美國念了兩學期的公衛課程,1944~1946年在美國駐海地衛生代表團工作,在鄉間行醫[1]。1946年出任全国保健服务总干事,1949年擔任海地政府勞工和公共衛生部長等職。在反对保罗·马格卢瓦尔的政变失敗之后,他被迫躲藏起来直到1956年特赦。

總統: 1957-1971

依托军队的支持,杜瓦利埃赢得1957年海地大选,成功當選為海地總統。

巩固权力

杜瓦利埃上台後,建立特務機構,逮捕和迫害學生領袖和工會領袖,在政界、軍界、商業界、教育界和宗教界打擊反對派,由杜瓦利埃家族成員取而代之,以鞏固其獨裁統治。1964年修改憲法,取得終身總統頭銜,宣布禁止反對派活動。杜瓦利埃對外執行親美政策。1958年與美國簽訂軍事協定,聘請美國軍事使團改組和訓練海地軍隊,並向美國提供導彈基地。他除了普遍控制海地生活, 杜瓦利埃还在各地广泛建立自己的个人崇拜,自称这个岛屿国家和歷代海地領袖在他身体里。

对外关系

杜瓦利埃政权的腐败和高压政策引起美国肯尼迪政府的抵触,美国试图寻找一个替代者,并希望阻止海地发生古巴一样的革命。然而1962年,杜瓦利埃政府勉强接受了美国将其作为反共堡垒的条件,美国遂缓解了对海地的制裁压力。肯尼迪遇刺之后,杜瓦利埃声称肯尼迪之死是因为他已经对肯尼迪施加了诅咒。

1963年4月,海地差点遭到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入侵,由于缺乏军方支持,多米尼加总统胡安·博什无法入侵。后美洲国家组织调解了冲突。

恐怖统治

杜瓦利埃在国内用政治谋杀来压制对手,並成立專屬自己的民兵及祕密警察組織「麻布袋叔叔」(Tonton Macoutes),這群只能由杜瓦利埃或心腹親自招募的組織身穿藍色制服、配戴隱藏良好的槍械,同時身兼祕密警察、民兵和地方基層組織幹部[2]。在統治時期,實行海地政治巫毒教化。估计死者高达30000人。杜瓦利埃将军人集团对他的攻击视为更加严重的罪行。

1967年海地总统府附近引爆炸弹,导致20名总统卫队成员被判处死刑。这种恐怖统治措施使他的国家在他的严厉控制下保持稳定,直到1971年初去世。弗朗索瓦·杜瓦利埃19岁的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成为他的接班人。

1969年4月28日,杜瓦利埃全面压制海地的所有共產黨人,並頒布了一項法律,規定共產主義活動,不管其形式是什麼,是危害國家安全,根據該法可起訴個人的死刑。

社會和經濟政策

杜瓦利埃採用恐嚇,鎮壓和優惠,創造了一個新的精英階層以取代原有的非歐混血人。敲詐和賄赂盛行於國内企業,杜瓦利埃也挪用政府基金收買支持者。

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逃離海地,前往巴黎,紐約,邁阿密,蒙特利爾,和幾個法語非洲國家,加劇了已經嚴重缺乏醫生和教師的情况。

托尔图加自由港

从1967年开始,德克萨斯州商人唐·皮埃尔松(Don Pierson)在美国首都和海地政府代表会面,希望租用一条Swinging Radio England的一艘船。1971年,皮埃尔松和海地政府提出合约,以99年为期获得托尔图加岛的租让权,试图建立托尔图加自由港。但是在签订合同以前,杜瓦利埃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让-克洛德没收了整个计划,自由港没有建成。

死后追加处决

1986年,杜瓦利埃政权倒台后,海地民众自发在太子港的國家公墓(Grand Cemetery)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的墓地[3]聚集起来,试图挖掘并鞭打他的尸体,以使其在末日审判时无法复活。但是他们发现杜瓦利埃的尸体早已经被转移走,于是转而挖掘了弗朗索瓦·杜瓦利埃政权一位支持者的坟墓,并对尸体进行了象征性处决。

前任:
安托万·特拉西布尔·凯布罗
海地总统
1957-1971
繼任: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參考文獻

  1. Frank, Dikotter. . 聯經出版. 2021: 193. ISBN 978-957-08-5677-4.
  2. Frank, Dikotter. . 聯經出版. 2021: 195–196. ISBN 978-957-08-5677-4.
  3. . [201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