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吟

張正吟(1912年-1995年),原名镇瀛,又名志熙江蘇南京人,是中國“新金陵花鳥畫派”代表人物、古琴演奏家。

生平

張正吟於1912年出生於江蘇南京,幼時在南京安徽中學(今第六中學前身)學習,并展現出對繪畫的興趣。15歲時拜張二樹為師學習繪畫。1933年高中畢業後即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素描師法徐悲鴻、人物法呂鳳子、山水法張大千汪采白,後來又拜高劍父為師。[1]

1937年大學畢業後受聘回到安徽中學擔任美術教員。因為家人經營著名為“泰來”的旅社,而家境頗殷。但在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因為南京淪陷而陷入貧困。因為不愿屈從于南京政權而在採石磯跳江自殺,但被漁民救起。隨後閉門不問世事。[1]

戰爭結束後回到安徽中學任職,泰來旅社也恢復了正常經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常舉辦畫展,蜚聲國內外。1949年之後依舊在南京各中學從事教學工作。1952年協助成立南京樂社,培養古琴演奏者。1961年在新街口東北角的南京日報報社二層舉辦了首場個人畫展。[1]

文化大革命爆發之後,因為不願受批鬥之辱而再度跳江自殺,在長江江心被漁民救起,而亦未能免於批鬥之苦,家中所藏書畫和古琴亦遭到毀奪。不過依據張正吟的弟子回憶,張認為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新生。[2]

1992年10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行畫展,雖然不久之後便罹患帕金森綜合症,但仍然堅持繪畫。1995年逝世。

軼事

張正吟居於南京三条巷六合里九号,因此其居所被友人戲稱為“三六九”,後來更成為了張正吟的代號。而張自己也趣稱這是指“三無”(無求於名、利,不媚俗)、“六法”、“畫九”。此外他還有一枚朱印“不閑居”(亦解作“不閑人”等),這也是蕭嫻為張正吟題匾“行宫深巷三六九,丹青琴瑟不闲人”的來源。[2]

儘管遭受南京政權和文革的摧殘,張正吟仍完好地保留下了一把曾由李清照使用的古琴,後來他將這張琴贈給了自己的弟子龔一,後者多次出國演出皆曾使用。這把琴被龔一称為“正吟琴”。[1]

参考文献

  1. . 金陵晚報. 2012-11-22 [2014-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2. . 一畫網. 2012--11-10 [2014-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