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 (2011年)

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
(英文)
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在2011年9月1日逼近日本
路徑圖
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的路徑圖
十分鐘平均風速
強烈熱帶風暴JMA95 km/h
(50 kt
中度颱風CWB120 km/h
(33 m/s
強颱風 KMA135 km/h
(38 m/s
強烈熱帶風暴 HKO110 km/h
二分鐘平均風速
强热带风暴 CMA100 km/h
(28 m/s
一分鐘平均風速
熱帶風暴 JTWC100 km/h
(55 kt
概況
形成日期2011年8月22日
消散日期2011年9月5日
最低氣壓970 hPa
瞬間最大陣風130 km/h
影響
財產損失6億美元[1]
死傷人數73死19失蹤[2]
影響地區 日本
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英語:,國際編號:1112)為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被命名的風暴。

「塔拉斯」一名乃由菲律賓提供,為銳利的意思。[3]

發展過程

8月23日14時中央氣象局將此熱帶氣旋標示為TD,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為MEDIUM。同日晚上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為High,並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8月25日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給予命名塔拉斯及編號1112。直至1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尚未承認此為一熱帶風暴,所以並未給予編號。1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熱帶風暴,並給予編號15W。

日本氣象廳在8月31日上午9時把塔拉斯升為颱風,而在翌日(9月1日)早上8時,香港天文台亦把塔拉斯升格為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沒有將此颱風升格颱風,由於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數據一般較日本氣象廳和香港天文台使用的10分鐘平均風速高,這種日本氣象廳和香港天文台升格為颱風,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卻未升格的情況相當罕見。但日本氣象廳及香港天文台事後均把這次升級撤銷。

9月2日,香港天文台和日本氣象廳分別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9月4日早上8時,香港天文台把塔拉斯降格為熱帶風暴,1小時後日本氣象廳也把塔拉斯降格為熱帶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最後報告。

其後於日本氣象廳所發佈的最佳路徑中,日本氣象廳把塔拉斯的強度向下修訂為強烈熱帶風暴,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下調為50節,氣壓上調至970hPa。[4]而香港天文台發佈《2011年熱帶氣旋年刊》時,亦把塔拉斯的強度向下修訂為強烈熱帶風暴,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下調為每小時110公里。[5]在2011年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最佳路徑資料中,塔拉斯的強度被下調至每秒28米,失去颱風的級別。

影響

 日本

日本降水最多的热带气旋
已知最高降雨总量
降雨量 风暴 地点
排名 mm
12781.01976年台风弗兰德岛县[6]
2>2000.02004年台风南川那贺郡[7]
31805.52011年热带风暴塔拉斯上北山村[8]
41518.91971年台风奥利夫虾野市[9]
51322.02005年台风彩蝶宫崎县[10]
61286.01992年台风肯特奈良县[11]
71167.01989年台风朱迪奈良县[12]
81138.01983年台风艾比天城山[13]
91124.01990年台风弗洛高知县[14]
10~1092.01971年台风特丽克丝宫崎县[15]

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在日本造成極嚴重災害。9月3日10時前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登陸高知縣安藝市,經香川縣坂出市進入瀨户內海。同日17時登陸岡山縣玉野市,經鳥取縣東伯郡琴浦町進入日本海。掠過的地區中以紀伊半島的災情最為嚴重,由8月31日下午4時開始多處地區錄得總降雨量超過1800毫米,並引發24000多宗水浸、8宗河水氾濫、30宗道路塌陷、80宗山崩,其中山泥傾瀉更是自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14縣共91宗,共做成78死16失蹤,371棟房屋全毀。

國土交通省統計指2011年水災損失額達9568億日圓,其中強烈熱帶風暴塔拉斯造成的水災損失額佔了超過50%[16]

參考資料

  1. . Crain Communications. [201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9).
  2. (PDF). 消防庁災害対策本部. [2011-1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0-19).
  3. 香港天文台. . [201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6).
  4. (PDF). [2012-03-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6-09).
  5. . [2014-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6. Ikuo Tasaka. (PDF). 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 1981, 54 (10): 570–578 [2016-04-02]. doi:10.4157/grj.54.5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Gonghui Wang; Akira Suemine; Gen Furuya; Masahiro Kaibori; Kyoji Sassa. (PD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Geology. 2006 [2016-04-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8.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1 [2016-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 22 (1).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771. 1971-01 [2016-04-02].
  10.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11 [2016-04-02].
  11.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11 [2016-04-02].
  12.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11 [2016-04-02].
  13.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11 [2016-04-02].
  14.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11 [2016-04-02].
  15. (PDF).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United States Navy: 183–192. 1972 [2016-04-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3).
  16. . 時事通信. 2012-09-11 [2012-09-19].

參見

同期出現的熱帶氣旋:

同月吹襲日本的熱帶氣旋:

帶有季風低壓特徵的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