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壁黃家古厝

後壁黃家古厝位於臺灣臺南市後壁區,於2008年4月9日公告為古蹟, 為臺灣少數保持完整的閩南式四合院[1]

後壁黃家古厝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黃家古厝大廳正門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宅第
位置 臺灣臺南市後壁區後壁里40號
建成年代 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1]


沿革

後壁黃家祖籍福建泉州,在黃合興那一代仍住於菁寮(今臺南後壁區墨林里一帶)務農為生,而後黃合興的四個兒子黃謀、黃冬、黃振隆、黃振德一同搬到後壁寮並經營「黃振興合資會社」,同時也開始興建此座古厝[1]。黃振興合資會社經營的事業有不動產買賣、金錢借貸、石灰磚瓦業、稻穀錢糧買賣等等,而四兄弟中由黃振隆主掌大局,黃冬主管穀糧方面的事業,黃振德管理石灰山產方面的事業[1]。該古厝目前由黃氏四兄弟之後代多人維護與管理。

該棟古厝於2008年公告為古蹟後,於2010年的甲仙大地震中有局部受損,之後進行修復[1]

建築特色

後壁黃家古厝是七包三式的四合院。坐北朝南,佔地六千多坪,分前後兩落和左右伸手;前落正身三間起,正面屋頂牆額以洗石子裝飾,有黃氏堂號「紫雲衍派」;一廳二房,大廳為客廳,前後廊皆做成「出步柱」。後落正身七間起,中三間略為抬高以顯尊卑;正廳為「公媽廳」,是全棟大厝的軸心。廳前步口亦做成「出步柱」格式,與前落後廊對應。兩側「伸手」各有「過水廊」,接通前後落。前後落與左右伸手形成「天井」,是為中埕花園。全棟建築師父係來自中國福建的「唐山師父」,材料亦採用從中國福建進口的福州衫和石條,磚瓦則由宅前「大埕堀」自行取土製造。取土後形成一個半月形的「風水池」。前池塘後花園是典型的傳統「閩南式」建築格局。整棟建築採圓光造形的木框玻璃「大正窗」。步口係「出步柱」的木構棟架,雕樑畫棟,精緻而細膩。兩廳內部皆為穿斗式木構,榫接穿樑,結雕裝飾顯得古樸典雅,美輪美奐。廳內及步口,鋪設俱有區隔內外活動範圍特殊涵意的地磚;紅磚牆上,嵌鑲特製山水花鳥彩繪磁磚。

圖片

參考文獻

  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參考書籍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後壁黃家古厝
  • 黃文博、謝玲玉、高春輝著,《後壁香火》,財團法人泰安旌忠文教基金會,pp.246,出版日期:2007年2月增訂版。
  • 康(金若)錫著,《台灣古厝圖鑑》,貓頭鷹出版社,pp.188~191,ISBN:986-78779-35-X,出版日期:2003年4月。
  • 臺灣農友會,第十輯 本島ニ於ケル地主ノ愛佃施設狀況,[臺南州地主黃振隆氏兄弟舉辦之小作人慰安懇談會開幕式],臺灣農友會,前置面14,出版日期:1934年(昭和9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