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壠仔茄苳公

後壠仔茄苳公,是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區後龍里茄苳樹,被當地人視為神樹。2013年因建商預定在旁建造大樓而引起護樹運動。

後壠仔茄苳公
樹種茄苳 (Bischofia javanica)
位置 臺灣臺中市西區後龍里茄苳公園
樹高21米(69英尺)
樹圍11米(36英尺)
直徑3.3米(11英尺)

生態

此樹所在地古名「茄苳腳」,為以茄苳樹為名,即現在的後龍里,在台灣大道、均安街與梅川附近的茄苳公園內[1]。位置離台中車站往西步行約三十分鐘,附近有茄苳腳公車站牌[2]

林栭顯在《台中市珍貴老樹的歷史源流與掌故傳說》紀錄台灣日治時期此樹原生長在水溝邊,後來水溝被填平,老樹基幹以下3公尺被埋於地下[1]。該樹的碑文也記載老樹原生於深溝的岸坡,後因填溝造陸把老樹樹幹下部埋沒[2]。1978年,台中市府曾邀請中興大學教授鑑定,認為樹齡已接近千年[3]。時任台中市長的林柏榕曾在1991年主持千年大壽[3]。但1990年代初森林及植物專家就表示此估計有欠合理[4]

在樹頭約15公尺處有從根處長出第二、第三代茄苳樹[1]。在2013年新聞時,此樹高度約21公尺、樹徑3.3公尺、樹圍約為11公尺、樹冠幅約為1500平方公尺[5]

保育

在二戰時,日軍原本想伐此樹枝葉,作為飛機避難機坪,但地方人士哀求反對。於是日軍就請來臺北帝國大學教授檢定為數百年的古樹,且早是地方有廟宇供奉,遂函請日本政府保護。[6]

台中市急遽繁榮後,位在市區往高速公路交流道及通往台中港必經之地的後龍里,土地價格飛漲,該地居民紛紛把農田賣予建築公司,商店旅館日益增多,高樓林立。在1982年報導時,已有市民想慫恿附近的均安宮砍掉此樹,販賣土地以改建大廈。[7]

1993年,台中市政府都發局在未依規定通知農業局,就將老樹鄰近的土地核發建照給興富發建設,造成老樹生命的隱憂[5]。2013年,興富發在此地推出基地面積594坪、規劃310戶、每戶25到39坪,總銷新台幣二十七億的「新文華」案,推出未久就銷售一空,引發保護老樹者反彈[8]。如均安宮總幹事郭耿文陳情,一旦在旁蓋高樓,老樹可能因日照不足、地下水層被破壞,受熱對流效應而枯死[9];台中市西區區長饒世文認為,除挖斷地下水路、損及樹王根部,大樓會讓老樹平均每天減少三小時日照[5];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江慶洲擔心發現地底很多廢棄土和柏油,水源無法深入根部[10]

台中市府於該年3月18日在市政會議討論此案。都發局長何肇喜坦承核發建照時確實有疏失;台中市副市長黃國榮說明,當年保護老樹意識不高,所以沒有制定相關懲處。市政府考慮以市價約二億五千萬元,向建商買約五坪土地建公園,亦或用價值約新台幣三億五千萬元的豐原建地作交換。法制局長林月棗指出若建商不接受市府條件,可依《行政程序法》中「維護公益」廢止建照。[5]

一位在北屯區開設心臟血管疾病診所的醫生徐坤賜,從當地里長郭耀泉得知建商的舉動,遂在該年5月23日與妻女成立名為「台中市千年茄苳神木守護聯盟」的組織,後續台中市議員蔡成圭也加入幫忙[11]

該年6月9日,環保生態團體舉行保護老樹遶境活動[9][10]。廟方出動神轎帶領信眾遶境一個小時後,高喊「胡市長!我們救過胡夫人,也請你救神木!」等口號,然後在茄苳樹周圍繫上黃絲帶[9]。廟方還對老樹擲筊,在獲得三次聖筊後停用金爐,紙委由環保局代燒,解決金爐熱源與廢氣對老樹影響,為全台灣首見廟方為一棵樹封爐[10]

茄苳神木守護聯盟找來陳玉峰進行茄苳老樹的學術調查,並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7 條向市政府申請「疑似遺址」的暫時古蹟保護,又請來年逾八旬的地方耆老,證明該工地確為老樹賴以生存的水圳之地,物證、人證俱全為老樹請命[11]。對遭遇抗議,興富發建案原先規劃三十多層,接獲里民反映後改成二十八層[5];也表明回應願配合市府改善措施,增設反光鏡增加老樹的日照及監測水源[10]

徐坤賜並透過病人們輾轉介紹,找到當時擔任台中建築公會理事長、龍寶建設董事長的張麗莉說服該建商董事長[11]。此案創下民間企業取得容積調派可移轉建築容積的先例[12]。同年9月10日,建商宣告停止此案開發護老樹,並向310戶購屋客戶解約退款,這為繼美河市案因市府捷運局不交地、造成1,600多戶承購戶延後辦理交屋事件之後,另一椿地方政府介入建商與承購戶契約關係的案例[8]。同意捐出五百多坪建地的興富發,透過容積調派換得七期重劃區河南路近向上路的八百多坪土地,增加銷售坪數2662坪,外加47個停車位,被預估可獲利近新台幣四億[12]

該月,台中市政府更過樹保條例[11]。19日,此樹舉地點舉辦千人「手護」茄苳樹活動,除胡志強、林佳龍皆參加,茄苳王公的契子們也到場參拜,如78歲的劉傑清和58歲的黃宏國等人[13]

在香港的中華樹藝師學會會長歐永森指導下,此樹得到修剪[14]。林佳龍當選市長後,將該樹所在處及建商捐出的建地,變更為公園用地,並將附近水泥涼亭及柏油巷道拆除,鋪設透水的草皮與碎石[1]。該涼亭因常被街友佔據,之前地方就建議拆除[15]。他也將老樹旁邊會擋住日照的婦幼活動中心於2017年2月開始拆除,以拯救生病的主幹、讓環境不再潮濕[16]。婦幼活動中心是1990年代末啟用,斥資三千餘萬元興建,但未能妥善規畫利用,被民眾抨擊淪為游民聚集處[17]。在拆除活動中心後,樹王生長良好,還吸引日本人前來觀摩[18]

2018年3月11日,茄苳樹王文化生態園區舉行開工祈福儀式,生態園區面積○.六公頃,清除棲地下的營建廢棄物、改善透水鋪面與增加歷史廊道、解說牌、湧泉水景、草坪及戶外雕塑品等,工期預計三百天,工程總經費一千六百八十八萬元[18]

廟宇

茄苳王公廟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臺中市西區後龍里梅川東路一段99號
主神 茄苳王公
例祭 農曆八月十五

退伍軍人卜昭祺回憶,1949年隨軍駐紮老樹附近,此樹下的廟還高不及胸,有「養根壯葉」的橫額[2]。至1961年《臺灣民聲日報》的照片則是已建立高於人身的拜亭,並寫地方人士規畫在農曆八月十五舉行六百年祝壽與建碑[6]。1998年卜昭祺再來看後已成廟貌巍然、頗具規模、名為「茄苳王公廟」的廟宇[2]。廟由附近的均安宮負責管理[19][20],信眾將樹公形象化成綠面紅鬚的茄苳王公神像[11]

在廟側還有一座牌樓,有一對聯寫著:「茄王玉樹欣榮千年翠、苳公顯威感應護後龍」[1]。對聯與匾額有「茄根擁神廟神庥寶島、苳樹顯靈威靈佑黎民」、「茄蔭鍾靈廟貌千秋壯、苳花獻瑞神庥四境安」、「茄樹神興香火盛傳千古載、苳根靈顯恩波長庇萬家春」、「靈樹蔭民」、「靈威顯赫」等[4]

張溫鷹母親是此廟信徒,經常來此祭拜。2009年7月5日下午5時許,近九旬的她親連同一名佛具店男性員工將廟內茄苳王公、土地公等三尊神像帶走佛具店清理。該晚6時許,信眾發現神像不見,立即告知均安宮總幹事江森城。警方與西區5名里長、信徒四處搜尋,在監視器發現抱走神像的人之一居然是前台中市長張溫鷹之母,立即聯絡張溫鷹。該晚7時,神像送回。已淡出政壇、從事牙醫的張溫鷹出面向信眾道歉,說母親是夢到茄冬王公想淨身粉面,遂私自擲筊抱走神像,絕無惡意。之後,廟方未追究。[19][20][21]

茄苳王公廟與茄苳公第二代
門牌為梅川東路一段99號。
神像
牌位

傳說

當地居民賴海隆敘述一段祖父輩流下的傳說,說一次茄苳樹在一夜之間綠葉落盡,不久頭就發生農作歉收、盜匪出沒,使村人便將茄苳落葉視為不祥之兆。賴海隆還說某年樹西側的枝幹掉光樹葉,西邊鄰厝就有一人被卡車輾死。因此當此樹大幅落葉時,居民會搓紅湯圓來消災避邪,當地有話為:「茄苳落葉,需拜紅圓。」[7]

卜昭祺從居民口中得知,昔年曾有人爬上樹後想要下來時,卻發覺老樹忽然長高了許多,須別人協助才下得來[2]

祈福

自漳州移民而來的該地先民,除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建奉祀三府王爺的均安宮,此樹也成了民重要的奉祀神祇[7]衛爾康餐廳大火時,當晚就有民眾在斜對面的此樹合十禱告[4]

信眾將會以擲茭的方式,求取茄苳木葉子來混著藥服用[11]。同樣有把孩童敬託給老樹作契子的習俗,每年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七月初七、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或是樹神生日時,民眾會在此樹舉行就需要名為「換絭」(更換紅絲線及香火袋)的儀式,以祈求孩子健康[1]。林佳龍也是此樹的契子[1][22]

在中秋節慶祝樹公生日時,埔里名間里港斗六古坑等地祭拜茄苳樹神的寺廟,也會派人前來祝壽[3]。如埔里興南宮大里涼傘樹王公廟里港茄苳宮斗六萬年宮[1]

參考文獻

  1. 沈競辰. (PDF). 《臺中好生活》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 2016-03-11, (2016年3月號第13期) [2017-07-31] (中文(台灣)‎).
  2. 卜昭祺. . 《聯合報》. 1998-12-13 (中文(台灣)‎).
  3. 金武鳳. . 《聯合晚報》. 1991-09-22 (中文(台灣)‎).
  4. 楊克華. . 《聯合報》. 1995-03-19 (中文(台灣)‎).
  5. 鄭敏玲、張菱育. . 《蘋果日報》. 2013-03-19 [2017-07-31] (中文(台灣)‎).
  6. 陳屘. . 《臺灣民聲日報》. 1961-09-21 [2018-01-23] (中文(台灣)‎).
  7. 黃美英. . 《民生報》. 1982-11-04 (中文(台灣)‎).
  8. 蔡惠芳. . 《中國時報》. 2013-09-11 [2017-07-31] (中文(台灣)‎).
  9. 朱俊彥、鄭敏玲、黃任膺. . 《蘋果日報》. 2013-06-10 [2017-07-31] (中文(台灣)‎).
  10. 盧金足. . 《中國時報》. 2013-06-10 [2017-07-31] (中文(台灣)‎).
  11. 劉子寧. . 《30》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04-28, (2014年5月號第117期) [2017-07-31] (中文(台灣)‎).
  12. 喻文玟. . 《聯合報》. 2015-11-07 (中文(台灣)‎).
  13. 游振昇. . 《聯合報》. 2013-09-20 (中文(台灣)‎).
  14. 趙容萱. . 《聯合報》. 2015-02-02 (中文(台灣)‎).
  15. 朱俊彥. . 《蘋果日報》. 2013-06-14 [2017-07-31] (中文(台灣)‎).
  16. 張菁雅. . 《自由時報》. 2017-02-12 [2017-07-31] (中文(台灣)‎).
  17. 金武鳳. . 《聯合晚報》. 2001-07-20 (中文(台灣)‎).
  18. 張菁雅. . 《自由時報》. 2018-03-12 [2018-05-04] (中文(台灣)‎).
  19. 曾雪蒨、邱植培. . 《蘋果日報》. 2009-07-07 [2017-07-31] (中文(台灣)‎).
  20. 盧金足. . 《中國時報》. 2009-07-07 (中文(台灣)‎).
  21. 黃宏璣. . 《聯合報》. 2009-07-07 (中文(台灣)‎).
  22. 盧金足. . 《中國時報》. 2015-06-19 [2017-07-31]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後壠仔茄苳公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