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夏

愛之夏英語)是一個社會現象,發生於1967年的夏天,當時有多達十萬人匯聚在美国旧金山海特-艾許伯里區的附近[1][2]嬉皮士也聚集在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的主要城市,三藩市是這次社會運動的中心,後來被稱為「嬉皮士革命」[3] [4][5]

1967年6月加州舉行音樂會,響應「愛之夏」。

背景

舊金山文化

受1950年代居住在舊金山的作家的啟發,據稱在1967年聚集在海特-艾許伯里區的人們拒絕了對現代主義的順從。

存在與啟發

一家報紙《舊金山甲骨文》宣布:

人們在地下進行的慶祝活動的新概念必須浮現,成為一種意識並應分享,以便可以通過復興同情,意識和愛以及揭示全人類的團結來形成一場革命。

人群聚集

前往海特-艾許伯里區的年輕人數不斷增加,使舊金山當局感到驚訝,舊金山當局說,他們將會對其拒之門外。

擴散

紐約市

1967年陣亡將士紀念日,在曼哈頓格林威治村附近的湯普金斯廣場公園的音樂會上,一些警官要求減小音樂的音量[5]。作為回應,人群中有人扔了各種物體,隨後38人被逮捕[5]。這次活動之後,East_Village_Other的編輯艾倫·卡茲曼(Allan Katzman)預測,夏季將有50,000嬉皮士進入該地區。

加州

來自世界各地的多達100,000名年輕人湧向了舊金山海特-艾許伯里區,及附近的伯克利和舊金山灣區的其他城市[6]。他們建立了免費診所,免費商店,免費贈送基本必需品給予任何需要它們的人[7][8][9][10]

愛之夏吸引了各個年齡段的人們。

藥物使用

迷幻藥物的使用變得普遍。在失去了哈佛大學心理學系講師的終身職位後,蒂莫西·李瑞成為娛樂性使用迷幻藥物的主要倡導者。服用Psilocybin(一種從某些蘑菇中提取的藥物,其作用與LSD相似)後,他經常邀請朋友以及偶爾的研究生與他和同事理查德·阿爾珀特一起服用此類藥物。在西海岸,作者肯·克西曾倡導使用這種藥物,他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資助的LSD實驗的先前志願者。隨後,他們購買了一輛老式校車,用迷幻的塗鴉塗漆並吸引了一群人,克西和他的團隊穿越了整個美國,進行酸性測試。在此期間,大麻與LSD一樣,也被大量使用。隨後控制兩種藥物使用的法律頒布。一些使用者經常會舉行會議反對該法律。但是,他們廢除控制藥物法律的努力並未成功。

另類生活方式

就像其姊妹地格林尼治村,三藩市成為一個關於政治、音樂、藥物、創意的熔爐,比以前較缺乏性及社會抑制。隨著嬉皮士的反文化運動越來越走進公眾意識,其中心活動成為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個重要的時刻[11],結果令到眾多「普通市民」開始質疑一切關於他們及他們周圍的事物。

這一個前所未有的年輕人聚會,常常被認為是一個社會實驗,令到所有另類生活方式變得更加普遍地接受,如性別平等公社,及自由戀愛[12]。許多這些類型的社會變化迴盪於七十年代初,並對現代社會做成一定的影響。

新的想法和見解

嬉皮士有時也被稱為「花的孩子」,多為折衷主義者。許多人懷疑政府,拒絕消費主義價值觀,及普遍反對越南戰爭。一些人對政治感興趣;其他人專注於藝術如音樂,繪畫,尤其是詩歌,或專注於宗教及冥想活動。所有人都渴望將新的想法和見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公共或私人的理由[5]

這是相對平和的嬉皮士運動,其宗旨不是暴力,而是「愛」,這首名為《旧金山》的歌,正帶出這個訊息:「如果你要去舊金山的話,請別忘了在頭髮上插滿鮮花。在舊金山這座城市裡,你遇到的人溫柔善良。對於那些要去舊金山的人,今年夏天將充滿愛的陽光。」[13]

參考文獻

  1. E. Vulliamy, "Love and Haig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bserver Music Monthly May 20, 2007
  2. P. Braunstein, and M.Doyle (eds), Imagine Nation: The American Counterculture of the 1960s and '70s, (New York, 2002), p.7
  3. E. Vulliamy, "Love and Haig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bserver Music Monthly 20 May 2007
  4. Selvin, Joel. . Cooper Square Press. 1999.
  5. Hinckley, David. . New York Daily News. October 15, 1998 [September 28,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6. Allen Cohen 存檔,存档日期March 1, 2003,.
  7. . Flavorwire.com. [August 3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8. . Fubiz.net. [August 31,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9. . Pinterest.com. [August 31, 2019].
  10. P. Braunstein, and M.Doyle (eds), Imagine Nation: The American Counterculture of the 1960s and '70s, (New York, 2002), p.7
  11. Roots of Communal Revival 1962-1966 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3.
  12. . 新華網. [2015年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月30日).

参见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