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英語:)是指在途徑或操作運用上,以不同的理論、方法、風格,揀選其中最佳要素,應用在新的創作中。在藝術建築批評的特定脈絡場合,意指挪借多種視覺資源來創作新作品。[1]

上海亚细亚大楼

折衷主義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即混合從以前的歷史風格的元素,企圖從過去的歷史傳統中導引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形式,使建築樣式的概念更加脫離建築本體而產生了多樣的發展[2]。折衷主義建築出現於19世紀後期,建築師尋求一種風格,使其能夠保留以前的歷史傳統,但創造出看不見的設計。 將過去存在的建築樣式進行混合和組合,從而實現了更具表現力的自由,並提供了無窮的靈感來源。所謂的復興式建築旨在精心模仿過去的風格,而折衷主義則有所不同,因為他的主要驅動力是創造力而非懷舊感[3]

歐洲

Gründerzeit維多利亞時代建築布雜藝術建築(學院派建築)

印度

印度-撒拉遜式建築

中國大陸

廣州東亞大酒店(1914)、 上海亚细亚大楼(1916)、上海扬子大楼(1917)、天津勸業場(1928)。

台灣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1930)、臺北郵局(1930)、臺北公會堂(1936)、嘉義車站(1933)。

古巴

哈瓦那中央车站(1912)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折衷主義於2011年3月16日查閱
  2. 林祺錦. .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2020-09-02].
  3. Hamlin, T, 1952. "The Rise of Eclecticism in New York."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1 (2), pp. 3–8.

外部鏈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